泉城的初秋,濟南瀟灑似江南。國內愛茶的新知舊友,常常因茶而聚,在濟南的靜清和茶齋,插花、掛畫、焚香、吃茶,把枯燥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不亦樂乎。
某日雅集,山東建築大學的孔亞暐先生突然對我說:“張老師,看你經常組織、參加國內的茶會雅集,常常給學生講解茶席課,對此研究得也比較深入,為何不寫一本關於茶席的專著與眾友分享呀?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當時聽完不禁一愣,惴惴地說:“喜歡茶席設計是一碼事,但真要埋頭去把茶席設計的專著寫好寫透,又是談何容易啊!”這看似不經意的一問一答,卻如幽穀清澗裏的一枚茶籽,慢慢地在我心裏開始生根發芽,這就是我寫作本書的緣起。
既然選擇了前方,便隻顧風雨兼程。前行開拓的艱難與泥濘崎嶇,隻有自己清楚。能夠照亮心路的那盞燈,便是以勤補拙,博覽群書,焚膏繼晷。自此一人躬耕書房,從初秋寫到立冬,由深冬寫至2015年的立春,兩百天的日日夜夜,幸有一瓶花、一壺茶相伴,直寫得兩眼昏花,雙鬢斑斑,前後潤色刪改六遍,總算有了此書的行將付梓。
感謝茶會雅集一起走過的諸多茶友。如:雲南的迎新、木白、龔誌瓊、李靜、黃枝紅、黃良。南京的老崔茶館、北京的劉冀川、銀漢晴、四川的阿牛、綿陽的相宜、湖南的茗仙、龍泉的葉梓、景德鎮的青塘、安徽的雙且、鄭州的清歡、常州的琢樸堂、宜興的張利烽、安吉的錢群英、蘇州的停雲、麗江的秋月堂、濟南的劉舫溪、李曉東諸友,甘苦共嚐,亦師亦友,不勝枚舉。
最後,還要感謝山東建築大學的金文妍老師,不辭辛苦地為本書繪製了左、右手的基本茶席圖例。感謝多才多藝的於善偉編輯,給予本書悉心的指導與幫助。
春天來了,一樹棠梨紅正酣。水聲沸起,席已布好,賞茶、悅心、觀己、知味,讓我們且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