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史記

“開元盛世”中的普通百姓

字體:16+-

今人在描述唐代“開元盛世”時,通常會從經濟繁榮、科技發展、文化昌盛、民族和睦、中外交流等方麵舉證,很少有人關注普通百姓的真實生存狀況。

和多數人想象中的安居樂業不同,玄宗時代的唐朝百姓,常常被迫逃亡。

武則天時,“天下戶口,亡逃過半”——農民將朝廷分給的田地拋棄或賣掉,逃到地主莊園或寺觀中,充當佃農。玄宗即位後,情況更加嚴重,他在開元九年(721年)的“禁逃亡詔”中承認,“四海清宴,百年於茲,雖戶口至多,而逃亡未息”。①

導致百姓逃亡的原因,除天災外,主要是兵役、徭役沉重。

在府兵製下,符合標準的人,從20歲—60歲,每年要服役120天。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唐朝不斷對外用兵,出現“征求不息,人不複業,則相率為盜”的情況。玄宗亦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間,邊防軍數量最多曾達60餘萬。唐朝的徭役包括軍需役、漕運役、土木工程役、地方雜役等。僅以土木工程役來說,玄宗多次擴建興慶宮、華清宮,新建“花萼相輝樓”等,都要常年征召勞役。

百姓服兵役、徭役期間,不僅不能從事農業生產,還要倒貼路費,很多人因之生活困頓乃至傾家**產。兩害相權取其輕,民眾往往選擇從國家戶籍中逃亡,自願沒入大地主家做佃農——雖然做佃農每年繳納的糧食要比國家正稅多出不少。②

唐玄宗對增加朝廷、內庫收入興致濃厚,重用了一批善於搜刮財富的“聚斂之臣”,如楊崇禮、楊慎矜、王鉷、宇文融等。

史書記載:楊崇禮、楊慎矜父子對各地上繳的絹布考察極嚴,發現些許汙漬、破損,即要求地方補繳;王鉷利用邊關將領瞞報士兵死亡人數的漏洞,繼續按照原有戶籍,向陣亡者家屬追繳稅收,以至“天下之人苦而無告”。據統計,依仗非法的加稅手段,玄宗的個人內庫,可得“歲貢額外錢百億萬”。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