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血流漂杵
“武王伐紂”是一個中國人很熟悉的曆史典故。該典故的基本情節是這樣的:
商紂王腐敗殘暴,耗盡國力對外征伐,同時修築豪華宮殿,對百姓征收繁重的賦稅,還施用酷刑殘害人民。於是周武王聯合其他諸侯,恭行天罰,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痛恨紂王,陣前倒戈,周軍兵不血刃滅了商朝。①
這個帶有強烈道德說教色彩的故事,主要取材於《史記》。但甲骨文及先秦史籍所記載的商周鼎革,並不是這種麵貌。
一、商、周衝突已久
《史記·殷本紀》裏記錄了一個傳說:商朝國君武乙,曾褻瀆周人信奉的天神。後來,武乙在黃河與渭水之間打獵,被天雷給劈死了。黃河與渭水之間,是周人統治的核心地區,武乙被雷劈死在這裏,意味著他受到周人所奉天神的懲罰。
傳說情節未必是史實,但傳說的存在可以傳遞出某些信息。在日本學者白川靜看來,周人有一種“對天的信仰”,武乙在周地被雷劈死的傳說,“可視為其宗教糾紛的表現”,透露出周人和商人之間曾因宗教問題發生過激烈的衝突②。先秦史學者許倬雲則認為,在這個傳說裏,武乙跑到周人的地盤上打獵,“多少有以兵威震懾周人”的用意,他被雷劈死的結局太過古怪,有可能是為了掩蓋他的真正死因③。
不管真實情形如何,“武乙在周地被天雷劈死”這個傳說,至少可以說明商、周之間早已存在矛盾。
另據古本《竹書紀年》,商君武乙統治期間,周王季曆在位。季曆率領周人,不斷對外開疆拓土。先是奉商的命令,去征討西北的鬼方,歸來後得到了商君的賞賜,“賜地三十裏、玉十轂、馬八疋”。之後又率軍征討戎狄,因功被新任商君文丁(武乙之子)封為“牧師”,也就是諸侯之長。文丁七年,季曆率軍“伐始呼之戎”,勝利而歸;文丁十一年,又率軍“伐翳徒之戎”,俘虜了敵方的三名重要官員。周人的不斷擴張,讓商人倍感威脅。文丁遂設法囚禁了季曆,然後又殺死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