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知識界流行著許多“王陽明心學與日本維新”的美談。比如,有說法稱“陽明學乃明治維新原動力”,還有說法稱東鄉平八郎隨身帶有一塊印章,上刻“平生俯首拜陽明”。
這些說法是真的嗎?陽明學真是明治維新的原動力嗎?
一、神話的由來
日本最早的王陽明研究者,是17世紀的中江藤樹,當時,幕府推崇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影響有限。到了19世紀,因閉關鎖國被打破,一些日本人思考落後原因,漸漸排斥程朱理學,注重行動的王陽明學說,開始成為一種支持變革的思想資源。①
明治維新中的重要人物,如吉田鬆陰、西鄉隆盛及高杉晉作等,都曾閱讀王陽明著作。受此風氣影響,出生較晚的東鄉平八郎,也讀過一些王陽明著作,這是不足為奇的事情。但若據此說東鄉平八郎等人對“陽明學”有深入研究,乃至存在崇拜情結,那是有違曆史事實的。
作為學術名詞的“陽明學”三個字,要遲至19世紀末才在日本正式出現,使用該詞的代表人物,是德富蘇峰、三宅雪嶺等幾個媒體人。這些人為何倡導陽明學?日本學者荻生茂博有很準確的論斷:
為了批判政府的表皮式的歐化政策而由德富蘇峰、三宅雪嶺、陸羯南等人倡導的作為“國民道德”的陽明學,和那個前近代陽明學完全兩碼事,是所謂舊瓶裝新酒的近代思想。②
意即,明治時代興起的陽明學,並非王陽明的學說本身,而是這些不滿現實的日本“近代民族主義者”,將自己的政治理想,投影在王陽明身上製造出來的一種幻象,是一種“六經注我”,而非“我注六經”。
1883年,三宅雪嶺出版《王陽明》一書,通過列舉西鄉隆盛、高杉晉作等曾學習王陽明學說的例子,首次試圖在陽明學與明治維新之間建立聯係。他說:“在幕府藩製衰頹的同時,學術也隨之拘束弛廢。維新時挺身而出的人,大多都修陽明良知學。”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