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改革開放,這四個字已成了一個時代的標誌,一代人永恒的記憶。
現在的中國人,小學生假期出國遊,都已是很平常的事了。但是不可想象,四十年前中國的大部分高幹都未曾踏出國門。“**”已使我們多年隔絕於世。一九七八年,“文革”結束,中央決定派人出去看看,由副總理穀牧帶隊,選了二十多位主管經濟的高幹,出訪西歐五國。行前,鄧小平親自談話送行,囑咐好生考察學習。
代表團組成後才發現,二十多人中隻有兩個人出過國,一個是水利部長錢正英,也就隻去過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還有一個是外交部給配的工作人員。這些高幹出國後諸多不習慣。賓館等場合到處是落地玻璃門,工作人員提醒千萬別碰頭,但有一次還是碰碎了眼鏡。吃冰激淩,有人怕涼,就有人說:“可以加熱一下嘛。”言談舉止,土裏土氣,笑話不斷。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大國,一個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在世界舞台上竟是這樣地手足無措。
生活小不適應還好說,關鍵是每天都要腦筋急轉彎。出國前腦子裏想的是西方正在腐朽沒落,我們要拯救世界上三分之二受苦的人。但眼前看到的富足、繁榮讓他們天天感歎,處處吃驚。西德一個露天煤礦,年產煤五千萬噸,隻有兩千名職工,最大的一台挖掘機,一天就產四十萬噸。而國內,年產五千萬噸煤大約需要十六萬名工人,相差八十倍。法國一個鋼鐵廠年產鋼三百五十萬噸,職工七千人。而武漢鋼鐵公司年產兩百三十萬噸,有六萬七千人。我們與歐洲的差距大體上落後二十年。震驚之下,代表團問我使館:“長期以來,為什麽不把實情報告國內?”回答是:“不敢講。”
代表團六月歸來,在大會堂裏向最高層匯報,從下午三點半一直講到晚上十一點,聽者無不動容,大呼“石破天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