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這個詞,在自然界就是樹林,密密麻麻,叢生著的樹木;在佛教裏是指僧人聚居的地方——寺院,後來演變成寺院管理。大概出家人總是在遠離煙火的地方修行,那裏除了樹林還是樹林。於是叢林,就同時為自然界和精神界所借代,橫跨兩域而囊括四方。而有一個人,卻一生永在這兩個叢林裏穿行,他就是徐霞客。讓我們現在來截取一段他最後的叢林生活。
徐霞客是中國的旅行文學之祖,他一生足跡遍及現在全國的二十一個省 ,經三十年撰成六十萬字的《徐霞客遊記》。我總在好奇地想一個問題,古代交通不便,山水阻隔,而且像舊小說上說的那樣,還時有強人出沒,以他一人之力,是怎麽完成這個壯舉的?二〇一八年十一月,我到雲南賓川縣找樹,卻誤撞入徐霞客的叢林——他穿行的樹林和探訪過的寺院。才知道他的遊曆絕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單槍匹馬。
徐霞客從二十二歲開始,遊曆了中國的東南部和北部。到一六三六年,他已五十一歲,翹首西望,彩雲之南還有一塊神秘之地未曾去過。他自知時日不多,便決然地對家人說,我將寄身天涯,再探勝地,家裏勿念,生死由之。就這樣開始了他人生的收官之旅。
同鄉的靜聞和尚知他遠行,說吾聞雲南有佛地雞足山,心向往之,早刺血寫就了一部《法華經》,今日正好與你結伴,親送血經,了我大願。他們離開江陰,曉行夜宿,不想行至湖南境內遭強人打劫,行李、銀兩盡失。靜聞一病不起,他對徐說,吾將不生,請務必將這部血經與我的骨灰帶到雞足山,拜托,拜托。靜聞死後,霞客將其火化,捧經負骨,一路向雞足山而來。
我們現在查到的日期,徐霞客是明崇禎十一年(一六三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進山的,還帶了一個姓顧的隨身仆人,就是日記裏常提到的顧仆。他這次連續住了三十天,每天寫一篇遊記。後應麗江土司之邀下山,第二年八月又再返回山上,日記續寫到九月十四日,是為《徐霞客遊記》的最後一篇。兩次共考查記錄了二十五寺、十九庵、二十七靜室、六閣和兩廟。而吃住、供應、交際,幾乎全都是在寺院裏。日出而作,青山綠水;日入而息,黃卷青燈。終日在兩個叢林中穿行,超凡脫俗,過著化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