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也已登過不少,但當我有緣作武夷之遊時,卻驚奇地發現這次卻不勞攀緣之苦,隻要躺在竹筏上默讀兩岸的群山就行。隻這一點就足夠迷人了。
星村碼頭、長虹臥波的石橋下,一條碧綠的溪水緩緩飄來。兩岸群山將自己突兀的峰岩或鬱蔥的披發投入清澈的溪中。我們跳上一條竹筏,船工長篙一點,悠悠然滑向平如鏡麵的河心。河並不寬,一般也就三五十米,兩旁山上的草木與崖上的石刻全看得清;水並不深,大都一篙見底,清得連水草石礫都看得分明;流也不急,長十四公裏,落差才十五米,可任筏子自己隨便去漂。隻是彎子很多,可謂九曲十八彎。但這正是她的妙處,在有限的空間裏增加了許多的容量,溪流圍著山前山後地轉,兩岸的層巒疊嶂就爭著顯示自己的嫵媚。
我半躺在筏上的竹椅裏,微醉似的看兩邊的景色,聽筏下汩汩的水聲。耳邊是船工喃喃的解說,這石、那峰、天王、玉女,還有河邊的“神龜出水”,山坡上的“童子觀音”。山水畢竟是無言之物,一般人耐不得這種寂寞,總要附會出一些故事來說,我卻靜靜地讀著這幅大水墨。
這兩邊的山美得自在,當她不披綠裳時,硬是**得一絲不掛,本是紅色的岩石經多年的氧化鍍上了一層鐵黑,水衝過後又留下許多白痕,再濕了她當初隆起時的皺褶,自然得可愛。或蹲或立,你會聯想到靜臥的雄獅、將飛的雄鷹或純真的頑童、憨厚的老農,全無一點塵俗的浸染。但大多數山還是茂林修竹,藤垂草掩,又顯出另一番神韻。筏子拐過一兩道彎,河就漸行漸窄,山也更逼近水麵,氤氳蔥鬱。
山頂的竹子青竿秀枝,成一座綠色的天門陣,直排上雲天,而半山上的鬆杉又密密匝匝地擠下來。偶有一枝斜伸到水麵,那便是薑子牙無聲的垂竿。濃密的草窩裏會突然冒出一樹芭蕉,闊大的葉片擁著一束明豔的鮮花,仿佛遺世獨立的空穀佳人。河沒有浪,山沒有聲,隻有夾岸迷蒙的綠霧輕輕地湧動。水中起伏不盡的山影早已讓細密的水波譜成一首清亮的漁歌,和著微風在竹篙的輕撥慢攏中飄動。這時山的形已不複存在,你的耳目也已不起作用,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仿佛聽到了“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我這時也隻憑感覺來捕捉這山的旋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