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中有記載:“囪,在牆曰牖,在屋曰囪。”遠古先民居住的洞穴之口通常開在屋頂,這是為采光和通風的需要,它既是門,又是窗,早期謂之“囪”。當先民們逐漸地脫離了穴居生活以後,蓋起房屋居住,便在牆上開窗洞,謂之牖。“窗”字,由“穴”和“囪”兩部分組成。人們常說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戶,可對於建築來說,窗戶便是它的眼睛,有表情、有靈性、有靈魂。在中國園林中,窗的藝術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中國古代繪畫的視角,以小觀大;以落地長窗為主線,去窺得古人的雅居生活。
古代的門窗極為講究。現代人認為室內的“門”,在古代稱之為“長窗”;而現在我們認為的“窗”,在古時候叫“半窗”。古代長窗采用木質,在外形上的設計比較複雜,由上夾宕板、窗芯、邊條、中夾宕板、大夾宕板、下夾宕板六部分組成,包括花格的樣式、門板上的圖案都是精心雕刻的。
傅嘉年先生的《論幾幅傳為李思訓畫派金碧山水的繪製時代》及宋之儀和柳肅的論文《落地長窗小考》,初步證實在五代末年至北宋晚期就已有落地長窗的存在。在宋代,落地長窗被稱為“格子門”,而宋代以前稱作為“格扇”。劉敦楨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將這種格子門稱為“落地長窗”。落地長窗是由隔扇發展並完善成為蘇式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門,多用於宅院的花廳及軒、榭等。
五代畫家巨然的《秋山圖》和《囊琴懷鶴圖》就有落地長窗的身影。《秋山圖》畫麵空靈絕妙、秀美抒情。巨然師法董源,筆墨秀潤,所用淡墨長披麻皴,層層暈染,畫中有蜿蜒的溪流,點綴著小橋的茅舍,後麵的主峰流動著秋雲,點墨描繪叢山,畫麵布局宏大、筆致渾厚,自然地洋溢出一種空靈的古趣。當觀者的視線轉移到房屋就會注意到落地長窗,所有的房屋都有這個門,其上方有橫劈。《囊琴懷鶴圖》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古樹聳立深處有幾頂房屋,屋子將落地長窗與欄杆結合使用,格眼大小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