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畫藏美:中國畫中的博觀雅賞

二 花間風雅

字體:16+-

中國人崇尚自然,並將自然作為心靈的寄托和歸依,由於對自然的推崇,人們熱愛“天然”而忌“雕飾”,插花的重點在於表現花材的自然形態,從而造就了中國式插花用花量少的特點,通過疏密、虛實的巧妙安排,在小天地裏做大文章。

我們能從古代繪畫中看出中國式插花的特點。傳為宋徽宗趙佶所創作的《聽琴圖》中,繪眾人鬆樹下撫琴賞曲的情景。畫中主人公身著道袍,居中坐於危石之上,頭微低,雙手放置琴上正在撫琴。主人公背後一棵蒼鬆,枝葉鬱茂,淩霄花攀緣而上,樹旁翠竹數竿。身側有一幾,上麵放有香爐。對麵小巧玲瓏的山石上有一古銅鼎,裏麵插了一束花。聽者一共三人,二人坐於下首恭聽,左側穿綠衣戴紗帽者抬頭聆聽,身側站一童子注視主人公,右側穿紅袍戴紗帽之人低頭側身,神態恭謹,悠揚的琴韻似在鬆竹間流動。圖中插花位置明顯,古鼎隻插一束花烘托出整個畫麵的雅致,有靜有動。

宋 趙佶 《聽琴圖》

宋 馬公顯 《藥山李翱問答圖》

宋代插花藝術興盛,主要源於宮廷對插花的重視、文人雅士對插花的倡導、以及庶民階層對插花的熱烈響應。宋代文人賞花偏愛風雅,擺在書齋案頭的小瓶花是他們追求的意境。範成大的《瓶花》中言及:“滿插瓶花罷出遊,莫將攀折為花愁”,描繪了宋代文人對瓶花的喜愛。宋代瓶花,花器體積較小,插花隨意,不拘泥於形式構成。宋代文人重視瓶花,在書齋案頭所放置的瓶花會套上瓶架,以便讓花瓶穩妥地放置在桌上。南宋馬公顯的《藥山李翱問答圖》,繪藥山禪師與李翱“雲在青天水在瓶”的禪宗對話故事。畫中坐者為藥山禪師,他背靠鬆樹,畫中站立者為朗州刺史李翱。當時李翱去見藥山,藥山在鬆下閱經,未理睬。李翱始有不悅,曰:“見麵不如聞名。”藥山回敬:“何得貴耳而賤目?”李翱即問:“如何是道?”藥山朝上一指,又向下一指,曰:“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恍然頓悟,作詩贈藥山:“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鬆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談話後李翱隨即辭官歸隱。圖中藥山禪師麵前的石桌上擺放著經函與瓶梅,瓶梅構成簡單,一枝梅花枝條倒掛,頗有禪意。瓶器為陶瓶,口沿較小,長頸扁肚,瓶梅下方有方形座架,造型纖巧。圖中的倒插瓶梅巧用“心象花”插花手法,著重反映插花人的心境,是一種抒發插花人心中想法的藝術形式,在插花過程中不追求造型嚴謹,卻追求隨意抒情,插花人常以誇張枝條與不同尋常的插作方法表現作品。令觀者產生聯想,言有盡而象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