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隱
探索思考
你有過月下泛舟的經曆嗎?**舟於靜謐的月夜下,人的思緒也會隨著月光、隨著河水、隨著輕舟飄散開去。身體被束縛在狹小的空間內,思想卻獲得了更加廣闊的天地。讓我們隨作者走進月下孤舟,去細細品悟一番吧。
閱讀批注
發發弗弗的飄風,午後吹得更起勁,遊人都帶著倦意尋覓歸程,馬路上人跡寥落,但黃昏時風已漸息,柳枝輕輕款擺,翠碧的景山巔上,斜輝散霞,紫羅蘭的雲幔,橫鋪在西方的天際,他們在鬆蔭下,邁上輕舟,慢搖蘭槳,**向碧玉似的河心去。
全船的人都悄默的看遠山群岫,輕吐雲煙,聽舟底的細水潺湲,漸漸的四境包溶於模糊的輪廓裏,這景地更清幽了。1
1 多感官描寫
本句既有視覺上對遠山、四境的描寫,又有聽覺上對舟底細水的描寫,配以“模糊的輪廓”,使周圍景色盡收讀者眼底,同時營造出朦朧縹緲的氛圍。
他們的小舟,沿著河岸慢慢的前進,這時淡藍的雲幕上,滿綴著金星,皎月盈盈下窺,河上沒有第二隻遊船,隻剩下他們那一葉的孤舟,吻著碧流,悄悄的前進。2
2 擬人
作者運用擬人手法,用“下窺”“吻”兩個動詞賦予了景物人的性格特點,生動展現出月亮和孤舟的狀態。同時,“雲幕”“滿綴”“盈盈”“碧流”等詞搭配修辭手法,共同描繪了一幅唯美的畫麵。
這孤舟上的人們——有尋春的驕子,有飄泊的歸客——在咿呀的槳聲中,夾雜著歡情的低吟,和淒意的歎息。把舵的阮君在清輝下,辨認著孤舟的方向,森幫著搖槳,這時他們的確負有偉大的使命,可以使人們得到安全,也可以使人們沉溺於死的深淵。森努力撥開牽絆的水藻,舟已到河心。這時月白光清,銀波雪浪動了沙的豪興,她扣著船舷唱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