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探索思考
生活中,誠意似乎無處不在。祝福、道歉、問候……很多時候我們都自認為向他人送上了“滿滿的誠意”。事實上,真的如此嗎?誠意到底是什麽?到底有沒有“滿滿的誠意”?它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嗎?……就“誠意”這個問題,朱自清先生曾有過深深的思索。
閱讀批注
誠偽是品性,卻又是態度。1
1 開門見山,論點新穎
誠意是什麽?一開篇,作者就明確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誠偽是品性,卻又是態度”。關於論點的提出和確立,除正確和鮮明之外,還應盡可能新穎、獨到、深刻。
從前論人的誠偽,大概就品性而言。2誠實,誠篤,至誠,都是君子之德;不誠便是詐偽的小人。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養;品性的表現出於自然,是整個兒的為人。說一個人是誠實的君子或詐偽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跡總算賬。君子大概總是君子,小人大概總是小人。雖然說氣質可以變化,蓋了棺才能論定人,那隻是些特例。不過一個社會裏,這種定型的君子和小人並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這兩界之間。3所謂浮沉,是說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詐偽的時候。這也是出於自然。
2 總括性語句
在提出論點之後,接下來作者從“品性”和“態度”兩方麵展開論述。從本段首句很容易推斷出,以下論述的內容與“品性”相關。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裏,論一個人有無誠意,就是看他的品性如何。總括性語句的使用,能讓讀者盡快了解段落大意,把握文章思路。
3 用詞準確形象
“浮沉”二字形象生動地把人們在“君子”和“小人”之間上下沉浮的狀態展示了出來。這也從側麵表明,隻把誠意當成品性是片麵的、不完整的。
還有一層,這些人對人對事有時候自覺的加減他們的誠意,去適應那局勢。這就是態度。4態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來;一個誠實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時候,也會撒個謊什麽的。態度出於必要,出於處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這種必要的。這是“世故人情”的一個項目。有時可以原諒,有時甚至可以容許。態度的變化多,在現代多變的社會裏也許更會使人感興趣些。我們嘴裏常說的,筆下常寫的“誠懇”“誠意”和“虛偽”等詞,大概都是就態度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