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探索思考
我們耳熟能詳的《明日歌》中這樣吟道:“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很多人都知道不能寄希望於明日,而應活在當下。可悲的是大多數人隻有覺悟而無行動,這大概是因為他們尚且沒有把時間與生命對等起來。梁實秋先生的這篇《時間即生命》正談論了這個看似淺顯、實則深刻的道理。
閱讀批注
最令人怵目驚心的一件事,是看著鍾表上的秒針一下一下的移動,每移動一下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已經縮短了一部分。再看看牆上掛著的可以一張張撕下的日曆,每天撕下一張就是表示我們的壽命又縮短了一天。1因為時間即生命。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點什麽事,學一點什麽學問,充實自己,幫助別人,使生命成為有意義,不虛此生,那麽就不可浪費光陰。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積極不懈的善於利用他的時間。
1 開門見山,切合文題
為什麽說“時間即生命”?文章開頭,作者用“最令人怵目驚心”的字眼開啟全文,牢牢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時間就是秒針移動的“嘀嗒”聲,是日曆被撕下的“刺啦”聲。時間流過,生命縮短,這是永恒的自然規律。
我自己就是浪費了很多時間的一個人。我不打麻將,我不經常的聽戲看電影,幾年中難得一次,我不長時間看電視,通常隻看半個小時,我也不串門子閑聊天。有人問我:“那麽你大部分時間都做了些什麽呢?”我痛自反省,我發現,除了職務上的必須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動之外,我的時間大部分都浪費了。2我應該集中精力,讀我所未讀過的書,我應該利用所有時間,寫我所要寫的東西,但是我沒能這樣做。我的好多的時間都糊裏糊塗的混過去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例如我翻譯莎士比亞,本來計劃於課餘之暇每年翻譯兩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懶。3翻譯之所以完成,主要的是因為活得相當長久,十分驚險。翻譯完成之後,雖然仍有工作計劃,但體力漸衰,有力不從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