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輕鬆中文大師寫作課:跟著中文大師學寫景物

我願秋常駐人間

字體:16+-

廬隱

探索思考

相較於文人墨客常有的“悲秋”情緒,廬隱先生卻對秋表現出無限喜愛,在本文中,她毫不掩飾自己對秋的讚美,更發出“願秋常駐人間”的感歎,究竟秋帶給她如何不同的感受,讓我們在這篇散文中尋找答案。

閱讀批注

提到秋,誰都不免有一種淒迷哀涼的色調,浮上心頭;更試翻古往今來的騷人、墨客,在他們的歌詠中,也都把秋染上淒迷哀涼的色調,如李白的《秋思》:“天秋木葉下,月冷莎雞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華滋。”1

1 欲揚先抑

作者先點出秋帶給世人的普遍印象,並用李白的詩加以佐證。這裏使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將作者對秋的讚美和喜愛暫時按下,目的是在揭示後文的情感時形成波瀾起伏的效果,造成鮮明的對比,使得讀者在閱讀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柳永的《雪梅香辭》:“景蕭索,危樓獨立麵晴空,動悲秋情緒,當時宋玉應同。”周密的《聲聲慢》:“對西風休賦登樓,怎去得,怕淒涼時節,團扇悲秋。”

這種淒迷哀涼的色調,便是美的元素,這種美的元素隻有“秋”才有。也隻有在“秋”的季節中,人們才體驗得出,因為一個人在感官被極度的刺激和壓軋的時候,常會使心頭麻木。

故在盛夏悶熱時,或在嚴冬苦寒中,心靈永遠如蟲類的蟄伏。等到一聲秋風吹到人間,也正等於一聲春雷,震動大地,把一些僵木的靈魂如蟲類般地喚醒了。2

2 對比

作者將盛夏和嚴冬與秋天對比,說明夏天或冬天都因氣候過於極端使得人“心頭麻木”,而秋的溫和反而讓淡淡的淒迷哀涼更加突出,更容易被人們體驗得到。這種對比的手法凸顯了秋的不同之處,解釋了作者喜愛秋的原因。

靈魂既經蘇醒,靈的感官便與世界萬匯相接觸了。於是見到階前落葉蕭蕭下,而聯想到不盡長江滾滾來,更因其特別自由敏感的神經,而感到不盡的長江是千古常存,而倏忽的生命,譬諸曇花一現。於是悲來填膺,愁緒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