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探索思考
“月是故鄉明”“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有關家鄉的詩句數不勝數。古往今來,思鄉一直是文學作品中最為常見的情緒之一,遊子們將自己對故土的思念寄托在家鄉的一草一木,形成了綿延數千年的“鄉愁”。在本文中,我們將走進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感受他對故鄉深沉的眷戀和懷念。
閱讀批注
我每天醒在鳥聲裏。我從夢裏就聽到鳥叫,直到我醒來。我聽得出幾種極熟悉的叫聲,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個固定的枝頭。
有時一隻鳥冒冒失失飛進那個花廳裏,於是大家趕緊關門,關窗子,吆喝,拍手,用書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憐的東西這一來完全沒了主意,隻是橫衝直撞地亂飛,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網,最後大概都是從兩椽之間空隙脫走。
園子裏時時曬米粉,曬灶飯,曬碗兒糕。怕鳥來吃,都放一片紅紙。為了這個警告,鳥兒照例就不來,我有時把紅紙拿掉讓它們大吃一陣,到覺得它們太不知足時,便大喝一聲趕去。
我為一隻鳥哭過一次。那是一隻麻雀或是癩花。也不知從什麽人處得來的,歡喜得了不得,把父親不用的細篾籠子挑出一個最好的來給它住,配一個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個荸薺,安了兩根風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1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掛在紫藤架下。正是花開的時候,我想是那全園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當當後,獨自還欣賞了好半天,我上學去了。一放學,急急回來,帶著書便去看我的鳥。籠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裏還有半碗水,“我的鳥,我的鳥呐!”父親正在給碧桃花接枝,聽見我的聲音,忙走過來,把籠子拿起來看看,說:“你掛得太低了,鳥在大伯的玳瑁貓肚子了。”“哇”的一聲,我哭了。父親推著我的頭回去,一麵說:“不害羞,這麽大人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