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愛、罪疚與修複

第二十章

字體:16+-

哀悼及其與躁鬱狀態的關係

(1940)

弗洛伊德在《哀悼與抑鬱》(Mourning and Melancholia)一文中指出,哀悼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現實考驗(testing of reality)。他表示,“我們需要在哀悼中花時間仔細進行現實考驗的工作。當這項工作完成時,自我便能成功地讓它的原欲脫離已失落的客體。”(S.E. 14, p.252)同樣地,“原欲加諸在客體上的每個記憶與期望都會被帶出來,給予高度貫注,借此完成脫離。為何進行現實考驗時的妥協會如此痛苦,實在難以能量的角度來做解釋。而我們居然將這種痛苦所帶來的不愉快,視為理所當然,實在令人驚訝。”(p.245)他也在另一段中寫道:“我們甚至不知道進行哀悼工作時所借助的能量流動路徑。但是以下推論或許有助於了解這個現象:每個顯示原欲跟已失落之客體的依附之記憶和預期,都會遭遇客體已經不複存在的現實之判決。而自我在此時就會跟過去一樣,疑惑自己會不會遭遇同樣的命運。但由於自己還活著而衍生出自戀滿足(narcissistic satisfaction),便能說服自我切斷跟已失落之客體的連結。我們或許可以假設,這樣切斷的工作如此耗時漸進,等到工作終於完成時,所需要的能量也已經耗盡。”(p.255)

我認為,正常哀悼裏的現實考驗跟我們早期的心理曆程,有緊密的關聯。我的論點是,兒童會經曆跟成人的哀悼類似的心理狀態,或者說,成人在生命後期每次經曆哀傷時,童年早期的哀悼就會重來一遍。我認為,兒童克服哀悼狀態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現實考驗;而就如弗洛伊德強調的,這項曆程也是哀悼工作的一部分。

我在當時說過,嬰兒經曆的憂鬱感覺在斷奶之前、之間和之後,會到達高峰期。我將嬰兒的這種心理狀態稱之為“憂鬱心理位置”,並提出這是一種“原生狀態”(statu nascendi)的憂鬱。受到哀悼的客體是母親的**,以及**和乳汁在嬰兒心裏代表的一切,也就是愛、美好與安全。嬰兒會覺得失去了這一切,而之所以失去,都是因為自己對母親**無節製的貪婪、摧毀幻想和摧毀衝動。對於即將麵臨失落(這次是失去父母雙方)的許多痛苦,則來自於俄狄浦斯情境。俄狄浦斯情境很早就會出現,與斷奶的挫折息息相關,因此從一開始,就會由口腔欲望和恐懼所主宰。在幻想中攻擊所愛的客體,並因此害怕失去客體,這類循環也會延伸擴及幼兒對兄弟姐妹愛恨交織的關係上。幼兒會因為在幻想中攻擊在母親體內的兄弟姐妹,而產生罪疚感跟失落感。根據我的經驗,害怕失去“好”客體的哀傷與擔憂,就是憂鬱心理位置,也就是導致俄狄浦斯情境的衝突,以及兒童與他人之愛恨交織關係的主要原因。在正常的發展裏,這些哀悼與恐懼的感覺會以各種方式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