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出生就會有自我的感覺,但自我和其他的意識客體並沒有區別,也沒有特別高貴,你需要淡化對“自我”的重視。
外顯的自我有時候還是很不錯的。把一個人明確地和其他人區別開來會帶來方便。這可以給萬花筒式的生活體驗帶來連續性,讓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明確指向一個“我”。它還可以給社交關係增加更多的神韻和責任,“我愛你”顯然要比“這裏有了一份愛意”有力得多。
人一出生就會有自我的感覺,兒童會在5歲左右形成實質性的自我心理結構;如果不能在這之前形成自我,他們的社交關係就會受到傷害。與自我相關的神經過程緊密地糾纏在大腦裏是有原因的。這些神經過程能夠幫助我們的祖先在漁獵部落的社交生活中取得成功,而這對他們的生存具有重大意義:辨別他人的自我和有技巧地表達自我,在結盟、**和養育子女傳遞基因方麵都非常有用。社會關係的進化促成了自我的進化,反之亦然。自我所帶來的種種好處也因此變成了大腦進化的因素之一。就這樣經過數十萬代的積累,自我所帶來的生存優勢就會把它嵌入人類的DNA當中。
我們這裏的重點不是為自我辯護,或者為它正名,而是說我們沒必要貶低它,也沒必要抑製它。別把它當回事就成——它就僅僅是個精神模式而已,和其他的意識客體沒什麽不同,也不比其他意識客體高貴多少。我們下麵會介紹很多方法,在使用的時候不要主動去抑製自我,更沒必要把自我看做一個麻煩。你隻需要看穿它的本質,讓它放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