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百事可樂找到一個飲料行業新進入者的戰術——大瓶裝
“1934年,百事可樂在絕望之餘,想到一個主意,不做和可口可樂一樣的6盎司飲料,而是做12盎司大瓶裝,回收各種啤酒瓶來灌裝。當年,銷售額就達到45萬美元,盈利9萬美元。”或許,這以後就成為飲料行業新進入者的標準戰術——大瓶裝。
營銷即4P,不要隻關注宣傳運動,而是要看到四張牌的組合
12盎司賣5美分不可持續,百事可樂又開發了8盎司裝,總之是老套路:加量不加價。8盎司的瓶子可以適用於自動售貨機,而且百事可樂的瓶裝商可以賒購。百事可樂還開創了紙杯售貨機。可見營銷即4P,不要隻關注宣傳運動,而是要看到四張牌的組合:產品、價格、渠道、推廣。
認清品牌的本質,可口可樂公司也經曆了一個過程
1981年,可口可樂的低糖可樂已經有了一個獨立品牌“特伯”,並且在市場上曆史悠久,居於領先地位,但是,齊曼等人堅持用diet coke(健怡可樂)的名字。實際上,這是在重複二十年前的討論,二十年前做低糖可樂,就在健怡可樂和特伯之間選擇了特伯,是為了不“稀釋”可口可樂品牌。二十年後,特伯已經是領導品牌,卻要把它推翻,用健怡可樂。齊曼等人花了一些心思說服老同誌們同意。當然,健怡可樂的可樂是coke。coke也很有意思,可口可樂被簡稱為coke是消費者自發的,可口可樂公司非常厭惡這個昵稱,並且在品牌管理上反複強調可口可樂一定要念全,不能隻說簡稱。後來,才考慮將coke作為自己的品牌資產。可見認清品牌的本質,可口可樂公司也經曆了一個過程。
學習世界一流企業的營銷,是一個考古學問題
學習世界一流企業的營銷,是一個考古學問題,主要看創業的第一代是怎麽做的。到了後期,主要關注他們和上下遊各利益相關方的博弈,以及各種法律風險,社會危機的公關響應,那是我們以後會遇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