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隨時都要考慮戰後和平問題
希特勒與拿破侖一樣,對於大戰略的較高層次,缺乏適當了解。作戰隨時都要考慮戰後和平問題。要做到這一點,這個人不僅應該是戰略家,還應是一個領袖和哲學家的綜合體。因為(戰略往往和道德對立——兵者,詭道也——但是大戰略具有與道德暗合的趨勢)在任何變化中,都始終不忘其最後目標。
所有的戰爭原則都可化為一個詞:集中。集中是有計劃的分散的結果
關於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戰略論》說得最透:所有的戰爭原則都可化為一個詞:集中。即集中力量對付敵人的弱點。要對付敵人的弱點,就要先使敵人分散;要使敵人分散,你就要先分散一部分去引誘他。所以程序是:你分散—他分散—你集中。集中是有計劃的分散的結果。
勝利者每每產生保守的思想或者吃得太多,遂成為下一次戰爭的失敗者
“二戰”時法軍輸給德軍,弱點並不在數量上或素質上,而在於理論的落後。他們的思想遠不如對方那麽先進,根本不曾跳出“一戰”的模式。曆史上這樣的例證實在是不勝枚舉:勝利者每每產生保守的思想,遂成為下一次戰爭的失敗者。
勝利者的另一個問題是吃得太多,以至於自己消化不了。希特勒曾經如此接近成功,但他的政策隻能讓人畏威,而不能讓人懷德,所以他最終無法征服歐洲。
不能隻聚焦於戰爭勝利這一眼前目標,要對戰後有大戰略
“二戰”獲得“偉大勝利”,不過李德·哈特批評同盟國領袖是短視的,隻是聚焦於戰爭勝利這一眼前目標,沒有製定戰後的大戰略,隻固執地要求德國無條件投降,沒有幫助德國主和派推翻希特勒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