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尋近代中國

孫中山的失落與失望

字體:16+-

如果曆史主義看待中華民國在大陸三十八年的曆史,至少應該分為南京臨時政府、袁世凱及北洋係中華民國政府,還有蔣介石及國民黨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這樣三個大階段。這三個階段不僅有重大差別,甚至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大家都說是民國,但此民國非彼民國,因而各自法統也就很不一樣,所信奉所執行的政策也就有著很大區別。

我們過去很長時間弄不清孫中山為什麽一再聲言“革命尚未成功,同誌還需努力”。中華民國成立了,民族主義實現了,剩下的就是好好建設民主政治、實現普遍民權,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質。這不就是孫中山畢生追求的理想嗎,為什麽孫中山總是不滿意?其實,如果將這句口號落到實處,孫中山表達了民國法統中的大問題。

在1912年之前十七年,孫中山一直流亡在海外,他在組織革命呼喚救亡的同時,也在為中國未來設計政治路線圖。按照孫中山的理論,滿洲人是中國周邊的一個族群,滿洲人不是中國人,滿洲過去兩百多年對中國的統治是殖民統治,因此中國革命的首要任務就是推翻滿洲人創建的這個“殖民政府”,“驅逐韃虜”;然後重建一個漢人的天下,“恢複中華”。隻是孫中山畢竟不再是過去年代的草莽英雄、農民領袖,不再一味強調改朝換代,而是期待在實現這場種族革命的同時,一舉完成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所以孫中山最完整的革命理論表達就是“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創建民國,平均地權”。這是孫中山目睹清廷政治腐敗而導致甲午之恥的重要覺醒,也是此後十幾年孫中山堅定不移的政治信念。

憑借著這樣的政治信念,孫中山通過“一個人的戰爭”終於喚醒了整個民族整個國家,追隨革命的人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至1905年在東京成立同盟會,孫中山被各派革命勢力推舉為總理,中國革命至此出現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為了將中國革命向深度廣度推進,孫中山和同盟會領導人在1905年前後製定了革命方略,製定了軍政府計劃,製定了一旦清廷垮台究竟應該建立什麽樣的政府,如何重建新的國家等一係列方針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