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尋近代中國

清政府的兩難選擇

字體:16+-

現代化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概念,它不僅具有複雜的內涵和外延,而且具有極強烈的階段性或時代性特征。不過,對一個民族來說,所謂現代化,不外是克服自身的封閉性和狹隘性,確立一種世界觀念,坦然步入世界民族之林,從而使自己的發展呈現出與世界同步的現象。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化不僅沒有階級的分野,和某一特殊的社會屬性沒有必然的內在聯係,而且現代化不可能具有同一的模式,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隻能根據自己的不同國情,確定現代化的發展模式和途徑。

然而就中國的實際情況來說,現代化的要求雖然來自中國社會的內部,但它的啟動畢竟導源於外來因素,而且過於突然和急劇。正如毛澤東所分析的那樣:“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促進了這種發展。外國資本主義對於中國的社會經濟起了很大的分界作用,一方麵,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破壞了城市的手工業和農民的家庭手工業;另一方麵,則促進了中國城鄉商品經濟的發展。”166也就是說,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既符合中國傳統社會向現代化轉化的必然趨勢,又實際上擾亂了這種必然趨勢的正常秩序和必然階段。因而中國的現代化曆程,從開始啟動就帶有某些超前或被迫的意味,無法建立一種循序漸進的現代化模式。

可以說,中國現代化的超前與失序,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調理,遂使矛盾愈積愈深,終於演化成一個又一個的激進運動,結果便是適得其反,欲速則不達。中國的現代化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後退不能,前進不得,往複循環而不得其要領。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的爆發一方麵具有內在的必然性和久遠的曆史意義,另一方麵在客觀效果上與革命倡導者的主觀願望發生偏離乃至相反,也就是情理中的167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