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重尋近代中國

奇怪的局部和平

字體:16+-

克林德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德國人,別人的反對並沒有阻止他單獨行動,何況他與總理衙門原本第二天中午有個約會,所以第二天(6月20日)上午,克林德還是帶著秘書乘坐轎子離開了公使館,不料剛到東單路口,就被清軍神機營槍手一槍斃命。115

克林德之死是1900年中外關係的重大轉折,先前勉強還能維持的外交窗口至此全部中斷,各國公使退守使館區組織衛隊嚴密防守,並將散在各處的傳教士、教民盡量接收到使館區。從這一天開始,使館區與外界幾乎隔絕。

在使館區外麵,確實有一支清軍,清軍外麵有中國民眾,這些民眾被統稱為義和拳,其實也不盡然。使館外麵的清軍,按照過去流行的說法是在圍攻公使館,但按照清廷特別是慈禧皇太後、榮祿等人的解釋,其實是為了防止中國民眾衝擊公使館而實施的保護措施。當然在此後局勢日趨緊張時,這些清軍也與公使館守軍發生過一些衝突。隻是從總體上說,清方的解釋更合乎情理。

公使館不僅和中國政府失去了聯絡,與天津,與他們各自政府也失去了聯係。這種情形使各國政府非常焦慮,各國駐天津領事和海軍將領隻好抓緊時間組織聯軍往北京進發,準備用武力去解救被包圍的公使、僑民,還有聚集在西什庫教堂的傳教士和教民。

各國海軍將領對中國方麵的力量估計太高了,他們一定要等到各國援軍到來方才準備向北京進發,於是時間在一天一天消逝,北京的僵局沒有辦法打破。直至8月初,各國後援部隊方才完成集結。8月4日下午,兩萬名聯軍從天津出發,分兩路直撲北京。清軍雖然在津京一線集結了十萬軍隊,然而總體上說,清軍並沒有組織像樣的抵抗,因為聯軍隻是去解救公使和外國人,並不是要和清軍交手。8月14日上午,八國聯軍先頭部隊突破北京防線,順利進入使館區,被困兩個多月的使館終於重獲自由。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