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清廷最高統治層來說,膠州灣事件引發的外交危機固然令人心煩,但絕對沒有讓中國必須改變既定政策的充足理由。然而,那些來自底層的年輕知識分子不這樣看,這些邊緣的、底層的知識分子,尤其是那些具有天生政治熱情的知識分子,恨不得利用一切理由、一切機會改變中國。
膠州灣事件尚未完全處理完畢時,來自廣東的年輕知識分子康有為就向朝廷提交了一份建議書,以為甲午戰後三年,列強鹹以瓜分中國為目標,到處流傳著列強準備瓜分中國的示意圖,由此可見列強籌劃之詳明嚴密,絕無隱諱。根據康有為的推測,德國出兵強占膠州灣,實在是為列強瓜分中國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德若成功,列強必群起效尤,諸國鹹來,並思一臠,瓜分豆剖,漸露機牙,整個中國猶如地雷四伏,導管遍布,一處有警,舉國響應。膠州灣事件在康有為看來就是列強瓜分中國的開始。鑒於此,康有為在這份後來命名為《上清帝第五書》的文件中,呼籲朝廷師法日俄進行政治改革,逐步從君主專製走上君主立憲。66如果從政治發展脈絡,這份文件標誌著1898年“百日維新”政治改革的開始,當然稍後也有一些曲折。
可惜的是,到了這年秋天,由光緒帝主導的政治變革在一場素來被稱為“戊戌政變”的突發事件中結束。康有為、梁啟超等指責是以慈禧皇太後為首的守舊派鎮壓了維新派,而清廷在當時的處理決定中明白指責康有為等人糾集亂黨謀“圍頤和園劫持皇太後”,是用武力解決和平變革中的問題,實際上就是一場武裝政變。67
戊戌年間政治變革及其結局當然還可以繼續研究,隻是經過這場突發事變的打擊,發生兩個最嚴重的後果。第一,光緒帝似乎因為對康有為這些年輕政治家失察而自責甚深,其少年時代就有的腎病似乎突然之間急劇惡化。第二,或許因為光緒帝身體出了問題,慈禧皇太後再次從幕後走上前台,出園訓政。這雖說是他們愛新覺羅家族的內部事務,但對正在進行的政治變革無疑是一個巨大轉折,大清王朝政治走向從此開始了一個“維新變法的反動時期”。68所謂“反動”當然是指反新政,凡是新政中所提出或實行的舉措,似乎都值得拿出來重新討論其價值。而新政基本價值取向是向西方學習,所以這一政治上的反動時期在基本價值取向上無疑鼓勵、縱容了盲目的排外主義,啟發了國內莫名其妙的民族主義情緒,似乎先前幾十年向西方學習的選擇從根本上就是錯誤,中國未來隻能從自身傳統中去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