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漫長的曆史傳統,創造了精致且早熟的中國文明。中國文明充分滿足了傳統中國的社會需求,也對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假如不是西方發生工業革命,假如沒有大航路開辟,假如中國與西方不接觸,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中國文明必將長此終古,古典中國文明形態就是“曆史的終結”。
然而,曆史無法假設。英倫三島新工具的發明改變了西方,那個不知名的“小蝴蝶”無意中煽動的翅膀攪動了世界,影響了東方,扭轉了中國曆史進程。中國在不經意間告別古典,自覺不自覺中走進“曆史三峽”,開始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艱難轉型。
“革命敘事”告訴我們,近代中國所麵對問題就是帝國主義侵略,就是封建主義壓迫,還有後來產生的官僚資本主義。革命史的說法當然是自洽的,深刻影響了我們過去幾十年對近代中國曆史的認知。
其實,如果從現代化立場,從中國現代化史的視角重新打量,“三座大山”這些後加的概念掩蓋了問題的本質。近代中國的問題就是西方世界要東來,中國要走向世界。西方世界東來是因為西方發生了工業式革命,工業革命改變了西方的麵貌,也給中國帶來一種非常強烈的刺激,一種很不一樣的社會狀態。
五四前後,梁漱溟就有類似判斷。他敏銳意識到中國文明原本是一個獨立發展的係統,假如不是西方的變化,不是工業革命,不是大航路開辟,中國與西方不會接頭,中國文明完全有可能像傳統那樣繼續存在,可以靜止的溫馨的發展下去,可以發展得更精致。梁漱溟這個判斷是對的,近代中國全部問題確實都是西方勢力東來引發的。
西方勢力東來的背景就是新技術發明,是產業革命,產業革命使得西方社會產能過剩、資本過剩,產能過剩、資本過剩,一定會向外尋找市場。這就與今天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