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觀察蟬的最好季節,七月,蟬基本上占領了我的院子,我們便成為鄰居。它們是院子的主人,我則是屋內的主人。每天都能聽見它們在外麵吵吵鬧鬧,我開始還有些煩,後來慢慢就適應了,並對它們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初夏,第一隻蟬出來了。太陽暴曬著地麵,在踏平的小路上,我看到一些如小拇指大小的孔,這就是蟬從地下到達地麵蛻變的出口,這些圓孔隨地可見。它們通常選擇堅硬、幹燥、陽光充足的地麵,作為他們蛻變的出口。不用為它們擔心,它們一般擁有非常鋒利的工具,可以挖掘幹硬的泥土。
七月的最後幾天,我為了更好地觀察它們,必須借著工具將土挖鬆。地洞是圓形的,直徑約兩厘米,洞口周圍沒有因挖掘而留下的雜物和泥土,顯然,它們和糞金龜的挖洞技巧是完全不同的。糞金龜的洞穴旁邊會有類似山丘的土堆,因為它們是從地麵往地下鑽,必須將土堆積在外麵,這樣才方便出行。而蟬的幼蟲是從地下鑽到地麵,洞口不可能有土堆。
蟬的洞是圓柱形,約有4厘米深,不論地形怎樣,它們都會想辦法將洞挖成幾乎是垂直方向,上下暢通無阻的最短的路線。如果你想在洞中找到一些挖掘時留下的粉末,那將是徒勞的。洞底是封閉的,形成了一個比較寬敞的房屋,四壁光滑,沒有與其他通道相互連接的跡象。根據洞的直徑和深度來估計,蟬需要挖出將近二百立方厘米的土,但在洞裏並沒有發現多餘的泥土,這些土都運到哪裏了?在幹燥的土壤裏挖洞,如果隻是鑽孔而沒有進行其他的加工處理,洞壁應該是粗糙,帶有粉狀的顆粒,而且還容易塌方。可事實卻讓我非常驚訝,洞的牆壁不僅粉刷過,還塗上了一層泥漿。正是這樣的泥漿將原本粗糙的牆壁糊住,還能防止土粉的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