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過去對於教師,相當尊重。供的牌子,“天地君親師”。現在教師在社會上的地位很低,所以一般青年都不願意進師範學校;作父母的,也不願意子弟學教育,如何改革這種風氣?教師節是我們自己鼓吹的,似不大合適。
胡適答:“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是兩千年前孔子說的話。我們大家都是同行,走上了“人之患”的一條路。說到尊師重道,過去隻是一句口號。我們從小說中看到的老師的待遇,是多麽的菲薄。老師吃的是包飯。如果有肉吃,也薄得可以被風吹上天去,普通的菜是苜蓿,是喂豬喂牛的。教師給人家看不起,實在是很平常的事情。現在,每年的教師節定在孔子的生日。孔子是全國人崇拜的教師。別的國家崇拜英雄,崇拜豪傑,我們的國家在二千年以前,所崇拜的,就不是英雄豪傑,而是孔子——教師。孔子一生致力的,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八個字可以說明。厭,不是討厭,而是滿足。學而不厭,是說,學了總是覺得不滿足。
《論語》“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是學而不厭的解釋。又孔子教人,是啟發人家的興趣,並希望人家啟發他。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是顏回。他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朱子說,孔子這個話,好像不高興,因為孔子希望人家啟發他,所謂“教學相長。”《論語》全是魯國的方言,內容是孔子與子弟的問答。孔子同子夏討論《詩經》後說,“啟予者商也”,就是說,我還沒有想到。這是教學相長的明證。“誨人不倦”,並不是自己不倦,而是教人不倦,天天教人家不厭倦。怎樣教人家不厭倦呢?就是要使學生自己興奮啟發。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就是說,自己有求知識的欲望,自己憤發。如果自己沒有欲望,自己不感覺興奮,舉一而不曉得其他,這種學生是飯桶,我不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