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王學泰自選集:歲月留聲

第29章 京華憶舊 (10)

字體:16+-

近一二十年北京處於更大的巨變之中,高樓廣廈,像南海岸邊的急速蔓延的紅樹林,鋪天蓋地,席卷北京。今後也許除了故宮那一小塊中心地帶外,北京的大小雜院都會被鋼筋水泥的森林所取代。現在北京居民一批一批地被運進大小不等的水泥空間之中。這又產生了有別於四合院和大小雜院生活方式,其變化之大,往古未有,它必然影響北京人的性格和文化。因此近五十年形成的新胡同文化也必將消失。鐵林的《老北京話城南》所記錄在這種胡同生活的實況,可以說是它的最後留影。

過去文學作品寫到新胡同文化時,往往著意突出左鄰右舍相親相愛的一麵,有意掩蓋居住過密情況下的鄰裏之間的摩擦,其實凡是在這樣院子裏居住過的都會感受到鄰裏之間的緊張關係。本書中寫到人們互相“聽牆根”,“有時候看別人說話,表麵上罵罵咧咧的,像是罵孩子,其實不是罵孩子,是罵你呢”。“現在北京仍然有四合院,但是那種關係(指鄰裏關係)的味道就不一樣了,利益是第一位的。那時的鄰裏關係一直延續到‘文革’,‘文革’期間人們開始互相檢舉,有‘毛病’的人就把‘招惹是非’的東西給扔了”。這是真實的鄰裏關係。人們互相監視,探求對方私密;打小報告,弄得人人自危;雞爭鵝鬥,無事生非等醜惡現象,乃至人們所厭惡的“小腳偵緝隊”與人們居住環境有關。另外,當時流行的“階級鬥爭”理論(文革時達到高峰),也從心理上支持了這種種惡行,使之理直氣壯地泛濫。

前不久,我又到本書中所調查的地段走了一遍。我一個門兒一個門兒地挨著看,幾乎所有的門內都被私搭亂建的小棚子充塞著。我愛人好奇心很大,非要跑進門去看,結果也很掃興。我們感受了院子的狹小和雜亂。胡同兩邊的房子,既破且爛,真是像書中說的一樣“大柵欄跟貧民窟似的。在外國人的印象中,大柵欄就是同仁堂、瑞蚨祥、六必居……什麽貧民窟,他們就不知道了”。不要說“在外國人的印象中”,就是在國人印象中、在大多北京人印象中,又何嚐不如此。再看看書中所寫的“小環子的‘窩棚’”是最典型的。那隻是“一個依牆搭蓋的僅有一點五平方米左右的窩棚”,這裏冬天不能生火,冷,隻好凍著,一住十來年,在這裏做、在這裏吃、在這裏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