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個時期在學術、哲學上的成就,中國的自由、民主、和平觀念與理想,也就隨而產生。有關中國民主思想形成的哲學基礎,可以從下麵數例中,見其大要。
第一,是以“無為而治”的黃老治術為最高政治形態。老子和他的門人認為,最好的政治,是使人民幾乎不知有政府的存在;而最壞的政治,是人民畏懼政府。所以他主張:“一切聽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第二,是墨家的兼愛精神。墨子主張“非攻”;他一生的精力,都致力於傳布“博愛”及“國際間和平相處”的道理,這些道理他稱為是上天的意旨。
第三,是本著“人皆可教”的原則,產生了社會不分階級的理想。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惟上智與下愚不移。”及“有教無類”。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第四,中國具有言論自由及政治上采納坦誠諫奏的悠久傳統。遠在紀元前八世紀時,有一位政治家曾留下這樣一段名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孝經》中引有孔子一段話說:“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第五,是人民在國家中占極重要地位。人民反抗暴政,乃天經地義的事。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又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的民主思想,說明人民可以抗暴,更可以誅戮暴君。
第六,是均產的社會思想。孔子說:“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蓋均無貧。”
以上是中國所以愛好和平與重視民主的一些理論性的、哲學性的基礎。這些觀念與理想,是在紀元前三世紀,中國第一個學術成熟時期發軔於我們的先聖先賢,而且代代相傳到今天。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組主任赫莫爾(A.w.Hllmmel)是我的一位好友。他對中國民主思想,曾對孟子的民主學說,表示以下的意見:“中國在兩千多年的君主體製下,不但革命的論調能夠存在,而那些含有革命思想的書籍,竟又用來作為考選政府官吏的依據,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