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是祠堂的大廳,供著曆代的忠臣、孝子、清客、書生、大官、富翁、棋國手(陳子仙)、數學家(李善蘭壬叔)以及我自己的祖宗,他們為什麽“不朽”,我始終沒有懂:再隔壁是節孝祠,多是些跳井的投河的上吊的吞金的服鹽鹵的也許吃生鴉片吃火柴頭的烈女烈婦以及無數咬緊牙關的“望門寡”,抱牌位做親的,教子成名的,節婦孝婦,都是犧牲了生前的生命來換死後的冷豬頭肉,也還不很靠得住的;再隔壁是東寺,外邊牆壁已是半爛,殿上神像隻剩了泥灰。
前窗望出去是一條小河的盡頭,一條藤蘿滿攀著磊石的石橋,一條狹堤,過堤一潭清水,不知是血汙還是蓄荷池(土音同),一個鬼客棧(厝所),一片荒場也是墓墟累累的,再望去是硤石鎮的房屋了,這裏時常過路的是:香客,挑菜擔的鄉下人,青布包頭的婦人,背著黃葉簍子的童子,戴黑布風帽手提燈籠的和尚,方巾的道士,寄宿在戲台下與我們守望相助的丐翁,牧羊的童子與他的可愛的白山羊,到山上去尋柴,掘樹根,或掠幹草的,送羹飯與叫姓的(現在眼前就是,真妙,前麵一個男子手裏拿著一束稻柴,口裏喊著病人的名字叫他到“屋裏來”,後麵跟著一個著紅棉襖綠背心的老婦人,撐著一把雨傘,低聲的答應著那男子的叫喚)。晚上隻聽見各種的聲響:塔院裏的鍾聲,林子裏的風響,寺角上的鈴聲,遠外小兒啼聲、狗吠聲、梟鳥的咒詛聲,石路上行人的腳步聲——點綴這山腳下深夜的沉靜,管祠堂人的房子裏,不時還鬧鬼,差不多每天有鬼話聽!
這是我的寓處。世界,熱鬧的世界,離我遠得很:北京的灰砂也吹不到我這裏來——博生真鄙吝,連一份《晨報》附張都舍不得寄給我;朋友的資訊更是杳然了。今天我偶爾高興,寫成了三段《東山小曲》,現在寄給你,也許可以補補空白。我唯一的希望隻是一場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