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誌摩遊曆歐洲各城市,沿途祭拜心儀已久的文藝大師,如波德萊爾、伏爾泰、雨果、雪萊、但丁等人之墓。無疑,徐誌摩是真心企慕這些大師的,並深深被他們對藝術單純信仰的熱忱所打動。但當徐誌摩回顧本國文化時,麵對一個“如喘著氣的活死人”般的中國社會,怎能不憂心呢?故他以充滿熱情與理想的文字,呼籲青年們堅守單純的信仰與天真,找回中國文化的靈性。
徐誌摩以“海灘上種花”為題,向聽眾發表了這篇情緒飽滿、極具張力的演講,從人類文明的高度表達了自己的藝術與人生主張,並著重從中華文明前途命運的角度,熱情地號召青年人保持天真浪漫的藝術靈感和積極純粹的創造熱情,在人道的海灘上種鮮花,“花也許消滅,但這種花的精神是不爛的”。卡片上的小孩在海灘上種花,全然因為他思想是單純的,信仰也是單純的,而單純的信仰正是創作的源泉。那小孩並不去想砂磧的海灘,洶湧的浪頭會使他白費氣力,隻顧以一顆單純清潔的心靈和童真,讚美花的美麗生命。誌摩打心底讚美的就是這份“真”。在他看來,所謂的成人,心裏隻是種種虛榮的念頭,到處奔碌,計較成敗,失卻了那種單純的執著精神。
作者以“海灘上種花”為喻,形象生動地詮釋了上述思想主張,語言澎湃,富有張力,極具表達效果。文中作者所闡發的“藝術求美”,提出創作者需要有為美而犧牲的天真和勇氣的文藝主張,能夠幫助讀者更加充分地理解徐誌摩詩文的內涵和意蘊。這篇演講散文寓理於情,融情於理,語言詩化,思想深邃,自然親切地顯示出作者對靈性的讚美和對現實人生的不滿,反映了他真實的人生態度,發人深思。
北戴河海濱的幻想
閱讀指導
乍一看題目,或許很多讀者會以為這是一篇有關北戴河海濱的遊記散文。實際上作者在首段即說明,這篇散文並不是作者自己在北戴河海濱的所見所聞所感,恰好相反,這是作者在未能親臨的情況下的一次“冥想”,一次思想的旅行,因而頗帶有一些“意識流”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