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戰以來,接連的有好幾位少年時候的朋友去世了。哭地山、哭六逸、哭濟之,想不到如今又哭佩弦了。在朋友們中,佩弦的身體算是很結實的。矮矮的個子,方而微圓的臉,不怎麽肥胖,但也決不瘦。一眼望過去,便是結結實實的一位學者。說話的聲音,徐緩而有力。不多說廢話,從不開玩笑;純然是忠厚而篤實的君子。寫信也往往是寥寥的幾句,意盡而止。但遇到討論什麽問題的時候,卻滔滔不絕。他的文章,也是那麽的不蔓不枝,恰到好處,增加不了一句,也刪節不掉一句。
他做什麽事都負責到底。他的《背影》,就可作為他自己的一個描寫。他的家庭負擔不輕,但他全力的負擔著,不歎一句苦。他教了三十多年的書,在南方各地教,在北平教;在中學裏教,在大學裏教。他從來不肯馬馬虎虎的教過去。每上一堂課,在他是一件大事。盡管教得很熟的教材,但他在上課之前,還須仔細的預備著。一邊走上課堂,一邊還是十分的緊張。記得在清華大學的時候,有一次我在他辦公室裏坐著,見他緊張的在翻書。我問道:
“下一點鍾有課麽?”
“有的,”他說道,“總得要看看。”
象這樣負責的教員,恐怕是不多見的。他寫文章時,也是以這樣的態度來寫。寫得很慢,改了又改,決不肯草率的拿出去發表。我上半年為《文藝複興》的“中國文學研究”號向他要稿子,他寄了一篇《好與巧》來;這是一篇結實而用力之作。但過了幾天,他又來了一封快信,說,還要修改一下,要我把原稿寄回給他。我寄了回去。不久,修改的稿子來了,增加了不少有力的例證。他就是那末不肯馬馬虎虎的過下去的!
他的主張,向來是老成持重的。
將近二十年了,我們同在北平。有一天,在燕京大學南大地一位友人處晚餐。我們熱烈的辯論著“中國字”是不是藝術的問題。向來總是“書哭佩弦畫”同稱。我卻反對這個傳統的觀念。大家提出了許多意見。有的說,藝術是有個性的;中國字有個性,所以是藝術。又有的說,中國字有組織,有變化,極富於美術的標準。我卻極力的反對著他們的主張。我說,中國字有個性,難道別國的字便表現不出個性了麽?要說寫得美,那末,梵文和蒙古文寫得也是十分勻美的。這樣的辯論,當然是不會有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