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即實業之道
武士道的真諦包括正義、廉直、俠義、敢為和禮讓等美德,這些美德雖可稱之為武士道,但是,武士道的具體內容卻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道德觀念。讓我感到遺憾的是,堪稱為日本精華的武士道,從古到今,隻流行於士人社會,而在委身於增產功利的商人中,卻是極其缺乏此種風氣。
古時候的工商業者,對武士道的觀念有明顯的誤解,他們認為如果把正義、廉直、俠義、敢為和禮讓等做法用到工商業中,那麽生意就會無從做起。像“士不飲盜泉之水”這樣的氣節,對於工商業者來說,是一大禁忌!雖然這似乎也是時勢所使然,但如同士人需要武士道一樣,工商業者也不能沒有其道,那些所謂工商業者不需要道德,實在是毫無道理的謬論。總之,在封建時代,這種把武士道同增產功利之道對立起來的看法,就像後世儒者認為仁與富不能並行的觀念一樣,都是謬誤。至於這兩者不是背道而馳的理由,現在已經被世人所認識和了解了。
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這難道不適合武士道的精髓——正義、廉直、俠義等觀念嗎?上述孔子的格言是說,“賢者居於貧賤而不易其道”,這樣的精神,如武士奔赴戰場,勇往直前一樣。也就是說,不以其道得之,即使能得富貴,也不能安然處之。此義與“古時的武士若不能以其道取之則絲毫不取”的意義如出一轍。
由此可見,富貴,雖聖賢亦望得之,而貧賤則亦非聖賢所求。隻是聖賢之流是以道義為本,而把富貴貧賤作為末。可是,古時的工商業者反對這種作風,最終是以富貴貧賤為本,道義為末,這誤解豈不是太嚴重了嗎?
依我看,武士道並不隻在儒者或武士這些人中流行,在文明的國家中,工商業者也存在其立身之道。如西方的工商業者,他們相互尊重彼此間的約定,即使有所損益,既有約定,必信守履行,決不違反前約,這樣的作風,就是出自於牢固道義心之下的正義廉直的觀念。然而,我們日本的工商業者,卻還不能完全擺脫舊習,往往存在著無視道德觀念、圖暫時利益的傾向,這種作風真是令人感到不安。歐美人也常常指責日本人的這種作風。在商業往來中,也不敢絕對信任日本人,這對日本的工商業者來說,是非常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