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左手論語,右手算盤

第3章 常識與習慣

字體:16+-

常識是什麽

不管是身處何種地位的人,也不管他身處哪一種場合,常識對於他都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那麽,什麽是常識呢?我是這樣解釋的:

所謂常識,就是指接物待人不奇矯、不頑固,是非善惡分明,利害得失心中有數,言談舉止中規中矩。如果從學理上去解釋,我認為是“智、情、意”三者保持平衡、平等地發展。如果能做到這些,就基本上具備了常識。換個說法,常識就是通曉一般的人情,了解通俗的事理,能夠恰當處理。心理學家把人的心靈分成“智、情、意”三者,並認為三者是可調和的。正因為有了智慧、情愛和意誌,才有了人類社會的活動,人們才能與事物接觸,取得效能。所以,我想對常識的根本原則“智、情、意”三者作一下說明。

智對於人類究竟起著什麽作用呢?一個人,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識別事物的能力就不足。一個無法識別是非善惡和利害得失的人,不管他多麽有學識,也不能以善為善,以利為利,所以對這種人來說,縱有學問,也是白白地糟蹋了。懂得了這一點,也就懂得了智慧對於人生的重要性。

智慧於人生是如此的重要,然而,宋代的大儒程頤、朱熹卻是極其地厭惡智慧,認為智慧會使人變得偽詐,容易使人陷入術數之中,而且,如果將智慧用在功利上麵,就會遠離仁義道德。因此,他們主張疏遠智慧。這樣,原本可以在各方麵活用的學問,變成了無用的死物,但求“修一己之身”,隻要“不做壞事”就好,這種人生觀真是太荒謬了。

試想,如果一個人隻要求自己,隻要自己不做壞事,別人怎樣與我無關,這樣的人是怎樣的人呢?這樣的人生活在社會上會有什麽貢獻呢?這樣的人明白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麽嗎?過分約束智,雖然不會有人做壞事了,但人心也漸漸傾向於消極,行善的人也將漸漸減少,這是很讓人擔憂的。人活在世上,一定要為社會多作貢獻,萬不可行惡做壞事,這樣人生才有意義。朱子有“虛靈不昧”、“寂然不動”之說,主張仁義忠孝,認為智會偏向詐術不能不避之,因此,使孔孟之教陷於偏狹之境,也致儒教之大精神為世人所誤解。其實,智是人心不可或缺的一大要件,所以,我認為絕對不能輕視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