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還有一點,或者值得論及。按上麵列表,我們第二周的文化今日已到末期。第一周的末期,前後約三百年。第二周的末期,由始至今方有百年;若無意外的變化,收束第二周與推進第三周恐怕還得需要一二百年的工夫。但日本的猛烈進攻使得我們不得不把八字正步改為百碼賽跑。第二周的結束與第三周的開幕,全都在此一戰。第一周之末,有淝水之戰(公元383年)。那一戰中國若失敗,恐怕後來就沒有第二周的中國文化,因為當時漢人在南方還沒有立下根深蒂固的基礎。淝水一戰之後,中國文化就爭得了一個在新地慢慢修養以備異日脫穎而出的機會。此次抗戰是我們第二周末的淝水戰爭,甚至可說比淝水戰爭尤為嚴重。成敗利鈍,長久未來的遠大前途,都係於此次大戰的結果。第二周文化已是人類史上空前的奇跡;但願前方後方各忠職責,打破自己的非常紀錄,使第三周文化的偉業得以實現!
七 建國——在望的第三周文化
隻看目前,我們是在抗戰中建國。但若把眼光放得遠大些,我們今日顯然的是正在結束第二周的傳統文化,建設第三周的嶄新文化。從任何方麵看,舊的文化已沒有繼續維持的可能,新的文化有必須建設的趨勢,此次抗戰不過加速這種遲早必定實現的過程而已。我們近來時常稱今日為“大時代”,真正的意義就在此點。
此次抗戰,有如塞翁失馬,在表麵損失的背後,隱藏著莫大的好處。自抗戰開始之後,著者對它的最後意義,時常擬題自問,自供的答案也日愈清楚。假定開戰三兩月後,列強就出來武力調停,勉強日本由中國領土完全退出。那與目前這種沿江沿海與各大都市以及重要交通線全因戰敗而喪失的局麵,孰優孰劣?答案是:戰敗失地遠勝於調停成功。假定開戰不久,列強中一國或兩國因同情或利益的關係而出來參戰,協助中國於短期內戰敗日本。那與目前這種沿江沿海與各大都市以及重要交通線全因戰敗而喪失的局麵,孰優孰劣?答案是:戰敗失地遠勝於借外力而成功。假定戰爭初開或開戰不久,日本又發生一次大地震,較1923年那一次尤為嚴重,都市全部破壞,輕重工業整個消毀,全國公私一並破產,元氣喪失到不可恢複的程度,因而被迫不得不無條件向中國求和。那與目前這種沿江沿海與各大都市以及重要交通線全因戰敗而喪失的局麵,孰優孰劣?答案是:戰敗失地遠勝於因敵遭天災而成功。假定我們有一位科學天才,發明一種非常的利器,能使我們於一兩個月之內將日本的實力全部殲滅。那與目前這種沿江沿海與各大都市以及重要交通線全因戰敗而喪失的局麵,孰優孰劣?答案是:戰敗失地遠勝於靠特殊利器而勝利。假定日本因國內與國際的種種顧忌而不敢發動此次的侵略戰爭,容許我們再有十年的準備,以致我們與敵人勢均力抵,能用外交的壓力或戰場上短期的正麵決戰強迫它退出中國。那與目前這種沿江沿海與各大都市以及重要交通線全因戰敗而喪失的局麵,孰優孰劣?這個擬題的**力,誠然太大;與上麵的幾個假設相比,的確是一個深值考慮的出路。但我們仍不妨狠心而大膽地回答:把眼光放遠放大些,戰敗失地還是勝於外交壓迫或短期決戰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