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10:達·芬奇的童年回憶

第6章 詹森的《格拉迪沃》中的(5)

字體:16+-

讀者們肯定會困惑地注意到,到目前為止,我從精神表現和精神活動的各方麵來分析諾伯特·漢諾德和佐伊·伯特岡這兩個人物,好像他們是現實中的真人,而不是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好像作者的內心是透明的,而不是有折射力或擋光的。作者稱其故事為“幻想”,從而否認了它的真實性,這樣,我的做法似乎更令人疑惑不解。然而,我們卻發現故事中的描述都非常忠實於現實。我們有理由懷疑《格拉迪沃》不是對幻覺的描述,而是一個精神病案例的研究。作者僅兩次行使了他當作者的特權,設立了前提,而這些前提又似乎不符合現實規律。第一次是,他讓年輕的考古學家遇到一件古代的雕塑,這件雕塑與一位距其創作年代很遙遠的活人十分相似,不僅是在走路的姿勢方麵相似,而且在麵部表情和身段的特征方麵都很相似,以至於他把那個活人的出現當成是雕塑的複活。第二次是,作者安排年輕人在龐貝與生活中的女子會麵,因為他想那死去的女子就埋葬在那裏,於是到龐貝去旅行,事實上卻使他遠離了那位他在自己居住的小城的街上見到過的女子。當然,作者的第二次情節規定也並非絕對背離現實可能性,它隻是在利用機遇這個在人類曆史上無疑起到過作用的東西。再說作者是把機遇用於好的目的,這個機遇真實地反映了逃避恰是一種工具,它將一個人送到了他欲逃避的地方。第一個情節規定似乎更傾向於幻覺,好像完全產生於作者的任意安排——該情節成為以後其他情節的依據。雕塑與活人之間的極其相似性,若是作者嚴肅地選擇的話,將僅僅局限於走路時姿態這一特征。這裏,我們或許也想把我們的幻想與現實做某種聯係。或許,“伯特岡”這個名字能提示這樣一個事實,即該家族的婦女早在古代就由於其優雅的步態特征而與眾不同。我們可以猜想德國的伯特岡家族是羅馬家族的延續,其中一名女成員讓一位藝術家以雕塑的方式把她的步態永久地保存了下來。然而,既然人類形體的變化彼此相關,既然事實上古代的形體也在我們自己身上重複出現(正如我們在藝術作品集中看到的一樣),那麽,現代的伯特岡完全有可能全麵再現她的古代女祖先的身體結構和形態特征。不過,更明智的做法可能是,我們不在此胡思亂想,而是向作者本人探詢這部分創作的源泉是什麽。那樣,我們將有可能再一次揭示其真相。表麵上看來隨心所欲的安排,其實建立在生活法則之上。但是,既然我們無法得知作者心中的有關創作素材的秘密,我們將允許他保留自己在不可能的前提之上建構完全真實的情節的權利——這種權利是莎士比亞在《李爾王》一劇中使用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