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在這個精巧的二元論的本能生命概念上做一短暫停留。根據海林(E.Hering)的生物過程理論,在生物體中不間斷地發生著兩種方向相反的過程,一種是建構性的或同化的,另一種是破壞性的或異化的。我們敢不敢承認,在生命過程所采納的這兩個方向中有我們的兩種本能衝動,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活動呢?不管怎麽說,我們總不能對某個事實視而不見。這個事實就是,我們已經不知不覺地進入到叔本華(Schopenhauer)的哲學領域中來了,在叔本華看來,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結果,並且在這個意義上說,也是生命的目的” ,而性本能則是生命意誌的化身。
我們不妨大膽地嚐試再邁出一步。根據一般的看法,許多細胞結合成一個生命的統一體——即有機體的多細胞性——已成為延長其壽命的一種方法。一個細胞幫助維持另一個細胞的生命,即使某一個細胞不得不死亡,這個細胞共同體也能繼續生存。我們已經知道,結合——兩個單細胞體的暫時混合,對兩者也有一種維持生命和返老還童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嚐試用精神分析提出的力比多理論來說明細胞之間的相互關係,我們可以設想,正是在每一個細胞中活動的本能,或性本能,才把其他細胞作為它們的對象,它們部分地使那些細胞中的死的本能(也就是,由它們所建立的過程)中立化。這樣便保存了它們的生命;而其他細胞也為它們做了同樣的事情。還有一些細胞在行使這種力比多功能時犧牲了自己。生殖細胞本身則會以一種完全“自戀的”形式表現出來——用我們習慣於在神經症理論中描述整個個體時所使用的短語,一個人把它的力比多集中在自我身上,而且絲毫也不讓它在對象釋放中消耗掉。生殖細胞需要它們的力比多,即它們的生的本能的活動,因為它們自己是它們後來的大量建設性活動的一種儲備。(或許毀滅有機體的惡性成長的細胞也可以在同樣的意義上被描述成是自戀的:病理學的確準備把惡性細胞看作是天生的,並把胚胎的屬性賦予它們。)我們的性本能的力比多就以這種方式和詩人們及哲學家們的愛欲(Eros)都一致起來了,愛欲把一切有生命的事物聚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