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9:自我與本我

第37章 抑製、症狀與焦慮(12)

字體:16+-

既已有了這樣一個序列:焦慮——危險——無助感(創傷),我們現在可以對上述討論做一概述。危險性情境是一種認識到、記憶起或預見到的無助情境,焦慮是對創傷中的無助感的原初反應,並在隨後的危險性情境中做出求援信號而複現出來。過去曾被動地體驗過創傷的自我,現在以一種微弱的方式主動地重複創傷,以期能夠進行自我指導。無疑,兒童通過在遊戲中的複現表明,他們正是以這種方式對他們所接受到的每一種憂傷印象做出行為反應。以這種從被動性向主動性的轉變,他們試圖從心理上對他們的經驗加以控製。如果這就是“對一次創傷加以宣泄”這句話的意思,那麽我們就沒有必要對這一說法加以反對[見第151頁]。但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對焦慮反應的首次移置,即從原始的無助情境向預料中的那一情境移置,也就是向危險性情境的移置。其他移置隻發生於此後,即從危險向危險決定因素的移置——亦即對象失卻以及我們所已熟知的對對象失卻的補救。

“過分寵愛”孩子的消極後果是擴大了對象失卻(此即在任何危險性情境中保護孩子的對象)在與其他危險的比較中的重要性,它因而促使個體停留在童年狀態,這一生活階段的主要特征,是動作方麵和心理方麵的無助。

到目前為止,我們尚未論及現實性焦慮與神經症性焦慮之間的差異。關於這種差異,我們是知道的。一個現實性危險是一個人受到的外部對象的危險,而神經症性危險則是一個人受到的本能要求的危險。如果本能要求是某種真實的事物,那麽其神經症性焦慮也就具有某種現實基礎。我們已知道,焦慮與神經症之間所以具有某種特殊的密切關係,原因就在於,自我也可以在焦慮反應的幫助下對本能危險加以防禦,正和它可以通過焦慮反應的幫助對外部危險加以防禦一樣。但是,這一防禦活動在神經症中的逐步產生是因為其心理機構之不完善。我們也已得出結論,認為本能要求往往隻變成一種(內部)危險,因為它的滿足會引起外部危險——也就是說,因為內部危險代表著外部危險。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