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議將下列問題暫置一旁,因為尚需更進一步的探討。這些問題是,兒童的原始自戀遇到的障礙,兒童為保護自我對付障礙的反應及其不得不采取的方式。不過,最重要的問題可歸結為“閹割情結”(castration complex)(男孩對陰莖的焦慮及女孩對陰莖的嫉羨),並將它視為性活動早期受阻的結果予以分析。精神分析的研究,使我們能夠追溯到從自我本能中分化出來的力比多本能的變化。但在閹割情結的特殊情形下,我們可以推斷存在著一種“新時代”(epoch)和一種心理情境,在它們的存在中,這兩種本能依然相互融合地聯合活動,以自戀興趣的形式表現出來。正是在這種條件下,阿德勒(1910)發展了他的“男性抗議”(masculine protest)概念,他幾乎將它視為性格及神經症形成的唯一動機力量(motive force)。不過,這不是建立在自戀基礎上,而是建立在社會價值的基礎上,並且仍然具有力比多傾向。精神分析的研究從一開始便確定了“男性抗議”的存在及其重要性,與阿德勒不同的是,我們認為它本質上是自戀的,並源於閹割情結。在性格形成方麵,“男性抗議”與其他許多因素共起作用,根本不適於對神經症問題的解釋,而阿德勒僅考慮了它服務於自我本能的方式。我發現,將神經症的形成建立在閹割情結狹窄的基礎之上是根本不可能的,雖然在抵抗神經症的醫治方麵它隨時力量十足。在我遇到的幾例神經症中,“男性抗議”,或我們視做的閹割情結,根本不是致病的原因,甚至壓根兒就未出現過。
對正常成人的觀察表明,他們早先的妄自尊大已經消除,而我們欲從其心理特征中引申的嬰兒自戀也不複存在。他們的自我力比多變成了什麽呢?我們可以設想它的全部均變成了對象貫注嗎?顯然,這種可能性與我們論證的總趨勢背道而馳。但在對壓抑的心理分析中,我們也許會找到回答這一問題的其他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