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弗洛伊德8:精神分析新論

第1章 精神分析新論(1)

字體:16+-

按語

本書是《精神分析導論》的姊妹篇,也是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作。它雖然是弗洛伊德在他1932年所做的演講基礎上成書的,卻是他在《精神分析導論》發表後經過15年研究實踐和反思的成果。其中,對夢的本質、形式的運作,人格結構中自我與本我、超我的關係,焦慮的性質與本能的種類等一係列基本理論問題均有重要的修正、補充和發展,並對宗教、教育、宇宙觀等問題發表了他心理玄學的獨到見解。但對馬克思主義和婦女等問題的看法則有明顯謬誤。

英文版編者導言

我們從瓊斯(E. Jones,1957,第186~187頁)的敘述中得知,盡管該書扉頁的標期為“1933年”,實際上它早在1932年8月就已發行——因此,我們有必要重述一下《釋夢》的曆史。

1932年初,維也納精神分析出版公司陷入財政困境,於是弗洛伊德產生用一組新《精神分析導論》(德文標題是“Neue Folge”)來資助它的念頭。第1講和最後一講都是5月底準備的,但全書完成於8月底。

這些講演在很多方麵不同於原來的《精神分析導論》,原因在於它們絕不是為講演而作。正如弗洛伊德在他的序言中所指出的,它們不能自成體係,而基本上是補充性質的。然而,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它們本身在性質上的區別。一方麵,盡管第1講(論夢)幾乎完全是原來的《精神分析導論》中關於夢的部分的概略。但另一方麵,第3、4、5講(論心理結構、焦慮和本能理論、女性心理學)卻引進了全新的材料和理論;並且,第3、4講還深入到對一個回避了15年的難題進行心理玄學的和理論的探討。剩餘的3講(第2講和最後兩講)探討一些僅間接與精神分析有關的各式各樣的問題,並且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進行探討的。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是毫無價值的——遠非如此——但是,它們要求讀者用不同於它們同伴的另一種態度來閱讀它們。無論讀者希望了解什麽——是想了解弗洛伊德關於傳心術、教育、宗教和共產主義的觀點;還是想了解弗洛伊德關於超我、焦慮、死的本能和幼女的前俄狄浦斯階段的最近期的觀點,在這些講演中,他一定都能找到大量讓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