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唐書·方伎傳》,後魏之末,有僧號達磨者,本天竺國王之子,以護國出家,入南海,得禪宗妙法。自釋迦文佛相傳有衣缽為記,以世相付受。達磨齎衣缽,航海而來,至梁,詣武帝。帝問以有為之事,達磨不悅,乃之魏,隱於嵩山少林寺。以其法傳慧可,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能於達磨,在中國為六世,故天下謂之六祖。後閱《全唐文》,見六祖自撰之《金剛經注序》,及其嗣法法海所撰之《壇經序》,王摩詰所撰之《六祖碑銘》,柳子厚所撰之《六祖第一碑》,劉夢得所撰之《六祖第二碑》。餘因此而於六祖所傳之禪宗,遂心向往之矣。
夫所謂禪宗者,非六度中第五度之坐禪,乃第六度之般若波羅蜜也。六祖示不識文字相,故平生無著作。惟法海紀述其說法之語,名曰《法寶壇經》。在宋時,明教大師有校刊本,題名曰《法寶記》。明教大師曰:“《法寶記》者,蓋六祖之所說其法也。”(見《鐔津文集》十一)“稱經者,後人尊其法耳,而非六祖之意也。”(見《鐔津文集》三)餘謂宗教家各自尊其教,無不名其所崇奉者曰經。如墨翟之書,初不名經,而其徒苦獲、鄧陵之屬乃尊之為經(《墨經》見《莊子·天下篇》)。揚子《太玄》,其本傳及《漢誌》,並未稱經,而當時侯芭之徒,亦尊之為經。此外如《老子》之稱《道德真經》,《莊子》之稱《南華真經》,《列子》之稱《衝虛真經》,以及耶教之《聖經》,回教之《可蘭經》,皆其例也。餘於《壇經》,研精覃思者既久,始知與孔子之《十翼》,子思之《中庸》,孟氏、莊氏之書,灑然多有會通之處。爰撮其大要,而為學者告焉。
《壇經》所謂佛性、實性、真如、自本心、自本性、明心見性、禪定解脫、般若三昧、菩提涅槃、解脫知見、諸佛之本源、不思善、不思惡、即自己本來麵目,皆自性之異名也。又謂自性本不生滅,本無去來,本來清淨,本自具足,本不動搖,如如不動,第一義不動,無有一法可得,皆言自性之體也。即《彖傳》所雲“艮其止,止其所”也,即《係辭》所雲“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也,即“洗心退藏於密”也,即“天下何思何慮”也,即《中庸》所雲“天命之謂性”也,即“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也,即《孟子》之“萬物之皆備於我”也(即釋氏之“自性本自具足”),即《莊子》所述孔顏授受之心齋也,即“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也,即《莊子》所述之“遊心於物之初”及“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也。論自性之體,三教之相同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