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政論之生不能離了他的地方人民性,是從到古今再顯明沒有的事情。例如放任經濟論之起於英,十八世紀自由論之起於法,國家論及國家社會論起於德,所謂“拜金主義”者之極盛於美,都使我們覺得有那樣土田,才生那樣草木。中國在春秋戰國間東西各部既通而未融,既混而未一,則各地政論之起,當因地域發生很不同的傾向,是自然的事。
戰國時風氣最相反的莫如齊秦,一以富著,一以強稱,一則寬博,一則褊狹,一則上下靡樂,一則人民勇於公戰,一則天下賢士皆歸之,一則自孝公以來即燔滅詩書(見《韓非子·和氏篇》)。齊則上下行商賈之利,秦則一個純粹的軍國家,齊之不能變為秦,猶秦之難於變為齊。秦能滅齊而不能變其俗,秦地到了漢朝,為天下之都,一切之奢侈皆移於關中,而近秦之巴蜀,山鐵之富甲於世間,然後其俗少變,然關西猶以出將著聞。(時諺,關東多相,關西多將。)在這樣的差異之下,齊晉各有其不同的政治,亦即各有其政論是應該的。
但秦在繆公一度廣大之後,連著幾代不振作,即孝公令中所謂“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者。及獻孝兩世,然後又有大誌於中國,而關東賢士,因秦地自然之俗而利導之,如衛鞅。不有關東賢士,無以啟秦地之質,不有秦地之質,亦無以成關東賢士之用。此樣政治之施用在秦,而作此樣政論者則由三晉。
晉在初年亦全是一個軍國家,和東方諸侯不同,和秦國曆代姻戚,邊疆密邇,同俗之處想必甚多。即如晉國最大之趙孟,本是秦之同宗,晉之大夫出奔,每至於秦。晉在後來既強大,且富庶,漸失其早年軍國的實在。既分為三之後,隻有趙國尚保持早年的武力;韓魏地當中國,無土可啟(魏始有上郡,後割於秦,遂失邊境),有中土之侈靡可學,遂為弱國。在不能開富不能啟土範圍之內,想把國家弄得強且固,於是造成一種官術論,即所謂申子之學,而最能實行這些官術論者,仍然是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