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曆史研究法

第18章 史跡之論次(2)

字體:16+-

天下古今,從無同鑄一型的史跡讀史者於同中觀異,異中觀同,則往往得新理解焉。此《春秋》之教所以貴“比事”也。同中觀異者,例如周末之戰國與唐末之藩鎮,其四分五裂,日尋幹戈也同;其仍戴一守府之天子,多曆年所也同。然而有大不同者:戰國蛻自封建,各有曆史深厚之國家組織,其統治者確為當時之優秀階級,各國各為充實的內部發展,其性質與近世歐洲列國近,故於曆史上文化貢獻甚大;藩鎮則蛻自蕃將降賊,統治者全屬下流階級,酷肖現代千夫所指之軍閥,故對於文化,隻有破壞,更無貢獻。例如中世之五胡與近世之元清,雖同為外族**中夏。然而五胡之酋,皆久已雜居內地,半同化於吾族;彼輩蓋皆以一身或一家族——規模較大之家族,乘時倡亂,而裹脅中國多數莠民以張其勢,其性質與陳涉吳廣輩相去無幾;其中尤有受中國教育極深之人如劉淵苻堅等,其佐命者或為中國傑出之才士如張方王猛等;故雖雲擾鼎沸,而於中國社會根本精神,不生大變動;其惡影響所及,不過等於累朝季葉之擾亂或稍加甚而已。元清等不然,彼等本為中國以外的一部落,漸次擴大,南向與中國為敵國者多年,最後乃一舉而滅之,其性質純然為外來征服的,與五胡之內亂割據的絕異。且五胡時代,中原雖淪,而江南無恙,吾族文化嫡係,迄未中斷。元清不然,全中國隸彼統治之下百年或二三百年,彼熟知吾人恥憤之深,而力謀所以固位之術,故其摧殘吾國民性也至陰險而狠毒;而吾族又更無與彼對立之統治機關,得以息肩而自庇,故元氣所傷實多,而先民美質,日就凋落。又元清兩代,其相同之點既如前述;然亦自有其相異之點。蒙古人始終不肯同化於中國人,又不願利用中國人以統治中國:故元代政治之好壞,中國人幾乎不能負責任。因此其控馭之術,不甚巧妙,其統治力不能持久;然因此之故,彼雖見擯出塞,猶能保持其特性,至今不滅。滿洲人初時亦力求不同化,然而不能自持;其固有之民族性逐漸澌滅,至亡時殆一無複存。彼輩利用中國人統治中國之政策,始終一貫,其操術較巧妙,故其享祚較長久;然政權一墜,種性隨淪,今後世界上應更無複滿洲人矣。異中觀同者,例如北魏女真皆僅割據中原,滿洲則統一全國,此其所異也;然皆入據後逐漸同化,馴至盡喪其民族以融入我族,此其所同也。而彼三族者皆同東胡,吾儕因可以得一假說,謂東胡民族之被同化性,較他民族為多也。又如元代劇曲最發達,清代考證學最發達,兩者之方向,可謂絕異;然其對於政治問題之冷淡則同,較諸漢、唐、宋、明四代之士風截然矣。吾儕因此可得一假說,謂在異族統治之下,人民必憚談政治也。又如儒教佛教,千餘年間軋轢不絕,其教理亦確多根本不同之處。然考其學發達之順序,則儒家當漢初,專務抱殘守缺,傳經典之文句而已;後漢以降,經師成一家言者漸多;六朝隋唐則義疏解釋講授之風甚盛;入宋以後,便力求刊落糟粕,建設一種內觀的新哲學。佛家亦然,輸入初期,專務翻譯,所譯率皆短篇經典;六朝隋唐,則大部經論,陸續譯成,佛徒多各專一經以名家(如毗曇宗,俱舍宗,成實宗,三論宗,法華宗,涅槃宗,地論宗,攝論宗等,皆專宗一經或一論),而注疏解釋講授之風亦極盛;其後則漸漸自創新宗(如天台,賢首,慈因諸宗),入宋以後,則不立文字之禪宗獨盛,而他宗殆皆廢。兩家學術之發展,並不相謀;然而所曆方向,乃恰如兩平行線,千餘年間相與駢進。吾儕必比而觀之,然後所謂時代精神者乃得見。凡此皆異中觀同之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