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可讀耶?二十四史,兩通鑒,九通,五紀事本末,乃至其他別史,雜史等,都計不下數萬卷,幼童習焉,白首而不能殫,在昔猶苦之;況於百學待治之今日,學子精力能有幾者?中國曆史可不讀耶?然則此數萬卷者,以之覆瓿,以之當薪;舉凡數千年來我祖宗活動之跡足征於文獻者,認為一無價值,而永屏諸人類文化產物之圈外;非惟吾儕為人子孫者所不忍,抑亦全人類所不許也。既不可不讀,而又不可讀,其必有若而人焉,竭其心力以求善讀之,然後出其所讀者以供人之讀。是故新史之作,可謂我學界今日最迫切之要求也已。近今史學之進步有兩特征。其一,為客觀的資料之整理:——疇昔不認為史跡者,今則認之;疇昔認為史跡者,今或不認。舉從前棄置散佚之跡,鉤稽而比觀之;其夙所因襲者,則重加鑒別,以估定其價值。如此則史學立於“真”的基礎之上,而推論之功,乃不至枉施也。其二,為主觀的觀念之革新:——以史為人類活態之再現,而非其僵跡之展覽;為全社會之業影,而非一人一家之譜錄。如此,然後曆史與吾儕生活相密接,讀之能親切有味;如此,然後能使讀者領會團體生活之意義,以助成其為一國民為一世界人之資格也。歐美近百數十年之史學界,全向於此兩種方向以行。今雖僅見其進,未見其止;顧所成就則既斐然矣。我國史界浩如煙海之資料,苟無法以整理之耶?則誠如一堆瓦礫,隻覺其可厭。苟有法以整理之耶?則如在礦之金,采之不竭;學者任研治其一部分,皆可以名家;而其所貢獻於世界者皆可以極大。啟超不自揆,蓄誌此業,逾二十年,所積叢殘之稿,亦既盈尺。顧不敢自信,遷延不以問諸世。客歲在天津南開大學任課外講演,乃裒理舊業,益以新知,以與同學商榷。一學期終,得《中國曆史研究法》一卷,凡十萬言。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吾治史所持之器,大略在是。吾發心殫三四年之力,用此方法以創造一新史。吾之稿本,將悉以各學校之巡回講演成之。其第二卷為《五千年史勢鳥瞰》,以今春在北京清華學校講焉。第三卷以下以時代為次,更俟續布也。顧茲事體大,原非一手一足之烈所能為力;況學殖淺薄如啟超者,重以講堂匆匆開演,講義隨講隨布,曾未獲稍加研勘,則其紕繆舛誤矛盾漏略之多,又豈俟論。區區此稿,本宜堅?之,以俟他日之改定。既而覆思吾研究之結果,雖未必有價值;其或者因吾之研究以引起世人之研究焉,因世人之研究以是正吾之研究焉,則其所得不已多耶?故貿然刊布,而字之曰《史稿》。孟子曰:“取人為善,與人為善,”吾之此書,非敢有以與人也,將以取諸人而已。願讀者鑒茲微尚,痛予別裁,或糾其大端之謬,或繩其小節之疏,或著論箴駁,或通函誨責,俾得自知其失而自改之,由稿本蛻變以成定本,則片言之錫,皆吾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