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茶席,設置一壺五杯,比較嚴謹方正。五人茶席的最大活動界麵,泡茶和分茶的行茶軌跡,尚在席主上肢可伸展的最大正常活動範圍之內,而不影響動作的準確性。我們利用人體工程學的原理,對常見的幾種茶席設置,進行過全麵的剖析。我們發現,如果以五人席作為基本的活動單元,在保障席主能夠伸展自如地泡茶,滿足人們心理和生理舒適需要的基礎上,其服務人數、可實現綜合功能的最大化。因此,五人茶席是茶會活動中適於交流、效率最高、耗能最低的茶席。也是茶會中優先選擇,應用最多的茶席組合。
七人之邀,品杯分區
我們在安坐泡茶時,身體允許的最大活動尺寸,決定了席主的正常泡茶區域,限定了其活動的最大範圍。超過六人以上的茶席規模,席主泡茶時,上肢在前後左右四個維度的伸展,已經超越了自身的舒適極限。這時候,要使席主能夠舒適自如地分茶,就需要增加一名助手協助,勻杯也可能要增加到兩隻。如果用蓋碗或小壺泡茶,就必須把前後出湯的兩泡茶湯,混合在一起再分茶,否則,茶湯會因人多而不夠分配,可能會出現個別客人分不到茶的窘況。如果人數在八人以上,為保證茶湯的濃度,常常把第一水和第三水注入一個勻杯,把第二水和第四水混合注入另外一個勻杯,由助手協助完成分茶。
唐代的古詩文裏,我看到過一個七人以上的茶席,仍然是皎然的茶詩《五言月夜啜茶聯句》:“泛花邀座客,代飲引情言(陸士修)。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張薦)。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李萼)。禦史秋風勁,尚書北鬥尊(崔萬)。流華淨肌骨,疏瀹滌心原(顏真卿)。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皎然)。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士修)。”這個七人茶席,是當時的湖州刺史顏真卿組織的,他們七個人賓主相敬,和詩吃茶。也是在一個安靜的夜晚,七個人傳遞著素白的茶碗,共品著一盞茶,如同王羲之的曲水流觴。茶碗持在手中,飲茶前,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要吟一句詩,並與前者賦寫的詩句相聯貫,聯詩吃茶完畢,再把茶碗傳遞給下一個人,亦複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