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夏、商的事實,今所根據,止有一部《尚書》。但《尚書》是否可作史料,正難決定。梅賾偽古文,固不用說?。即28篇之“真古文”,依我看來,也沒有信史價值。如《皋陶謨》的“鳳皇來儀”,“百獸率舞”,如《金 》的“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歲則大孰”,這豈可用作史料?我以為《尚書》或是儒家造出的“托古改製”的書,或023是古代歌功頌德的官書。無論如何,沒有史料的價值。古代的書隻有一部《詩經》可算得是中國最古的史料。《詩經?小雅》說:“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後來的曆學家,如梁虞冡,隋張胄元,唐傅仁均、僧一行,元郭守敬,都推定此次日食在周幽王六年,十月,辛卯朔,日人食限。清朝閻若璩、阮元推算此日食也在幽王六年。近來西洋學者,也說《詩經》所記月日(西曆紀元前776年8月29日),中國北部可見日蝕。這不是偶然相合的事,乃是科學上的鐵證。《詩經》有此一種鐵證,便使《詩經》中所說的國政、民情、風欲、思想,一一都有史料的價值了。至於《易經》更不能用作上古哲學史料。《易經》除去《十翼》,止剩得六十四個卦,六十四條卦辭,三百八十四條爻辭,乃是一部卜筮之書,全無哲學史料可說。故我以為我們現在作哲學史,隻可從老子、孔子說起。用《詩經》作當日時勢的參考資料。其餘一切“無征則不信”的材料,一概闕疑。這個辦法,雖比不上別的史家的淹博,或可免“非愚即誣”的譏評了。
整理史料之法?哲學史料既經審定,還須整理。無論古今哲學史料,都有須整理之處。但古代哲學書籍,更不能不加整理的工夫。今說整理史料的方法,約有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