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的本質是同善的。上文引孟子一段中的“才”便是材料的材。孟子叫做“性”的,隻是人本來的質料,所以孟子書中“性”字、“才”字、“情”字可以互相通用(參看上節情字下的按語。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篇》曰:“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性者,質也。”又曰:“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情亦性也。”可供參證)。孟子的大旨隻是說這天生的本質,含有善的“可能性”(可能性說見八篇末章)。如今先看這本質所含是哪幾項善的可能性。
(甲)人同具官能。第一項便是天生的官能。孟子以為無論何人的官能,都有根本相同的可能性。他說: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
“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禮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告子》)
(乙)人同具“善端”。?董仲舒說(引書同上):“性有善端,動之愛父母。233
善於禽獸,則謂之善。此孟子之善。”這話說孟子的大旨很切當。孟子說人性本有種種“善端”,有觸即發,不待教育。他說: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公孫醜》。參看上文所引《告子篇》語。那段中,辭讓之心,作恭敬之心,餘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