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文選》所錄魏、晉間四言之作,語多迂腐。自是之後,四言衰歇,五言盛行。李白謂“興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尤其靡也”,然所作《雪讒詩》譏刺楊妃,有乖敦厚之義,或故為大言以欺人耳。又雜言一體,《詩經》所有,漢樂府往往用之,唐人歌行亦用之。夫抒寫性情,貴在自由,不宜過於拘束,如必句句字數相同,或不能發揮盡致。故雜言之作,未為不可。今人創新體詩,以雜言為主,可也,但無韻終不成詩耳。(以上論詩之大概。)
太史公謂古詩三千餘篇,蓋合六詩、九德之歌言之。孔子刪《詩》,僅取三百餘篇,蓋以古詩過多,不能全讀,故刪之爾,或必其餘皆不足觀也。或謂孔子刪《詩》與昭明之作《文選》有異,餘意不然。《文選》為總集,《詩經》亦總集,性質正複相似。所謂“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者,絕非未正以前,《雅》入《頌》、《頌》入《雅》也。《雅》主記事,篇幅舒長;《頌》主讚美,章節簡短。但觀形式,已易辨別。且其聲調又不同,何至相亂,或次序顛倒,孔子更定之耳。
《風》、《雅》有正、變(盛周為正,衰周為變)。《頌》無正、變。因《風》、《雅》有美有刺,《頌》則有美無刺也。《魯語》閔馬父之言曰:“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於周太師,以《那》為首。”今《商頌》僅存五篇。其餘七篇,或孔子時而已佚矣。據今《商頌》,有商初所作,亦有武丁時所作,而《周頌》皆成王時詩,後則無有。
《孟子》曰:“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故頌聲未息,周則成王以後無賢聖也。或以《魯頌》為僭天子之禮。若然,孔子當屏而不錄。孔子錄之,將何以說?案《周官?籥章》,吹豳詩以逆暑迎寒,吹豳雅以樂田峻,吹豳頌以息老物。同為《七月》之詩,而風、雅、頌異名者,歌詩之時,其聲調三變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