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時,閻若璩作《古文尚書疏證》,始知鄭康成《尚書》為真本。閻氏謂《孟子》引父母使舜完廩一段,為《舜典》之文,此說當確。惠棟《古文尚書考》,較閻氏為簡要。其弟子江聲(艮庭),作《尚書集注音疏》,於今文、古文不加分別。古文“欽明文思安安”,今文作“欽明文塞宴宴”,東晉古文猶作“欽明文思安安”。江氏不信東晉古文,寧改為“文塞宴宴”。於是王鳴盛(西莊)作《尚書後案》,一以鄭康成為主,所不同者,概行駁斥,雖較江為可信,亦非治經之道。至孫星衍作《尚書今古文注疏》,古文采馬、鄭本,今文采兩《漢書》所引,雖優於王之墨守,然其所疏釋,於本文未能聯貫。蓋孫氏學力有餘,而識見不足,故有此病。
今人以為孫書完備,此亦短中取長耳。要之,清儒之治《尚書》者,均不足取也。今文家以陳壽祺、喬樅父子為優。凡漢人《書》說皆入網羅,並不全篇下注,亦不問其上下文義合與不合。所考今文,尚無大謬。其後魏源(默深)作《書古微》,最為荒謬。魏源於陳氏父子之書,恐未全見,自以為采輯今文,其實亦不盡合。源本非經學專家,晚年始以治經為名,猶不足怪。
近皮錫瑞所著,采陳氏書甚多。陳氏並無今古是否之論,其意在網羅散失而已。皮氏則以為今文皆是,古文皆非。其最荒謬者,《史記》明引《湯誥》(在伏生二十九篇之外),太史公亦明言“年十歲,誦古文”,而皮氏以為此所謂古文,乃漢以前之書,非古文《尚書》也。此誠不知而妄作矣。
古文殘闕,《三體石經》存字無幾,其他引馬、鄭之言,亦已無多,然猶有馬、鄭之緒餘在。今日治《書》,且當依薛季宣《古文訓》及日本足利本古文,刪去偽孔所造二十五篇,則本文已足。至訓釋一事,當以“古文《尚書》讀應《爾雅》”一言為準。以《爾雅》釋《書》,十可得其七八,斯亦可矣。王引之《經義述聞》,解《尚書》者近百條,近孫詒讓作《尚書駢枝》,亦有六七十條,義均明確,猶有不合處。餘有《古文尚書拾遺》,自覺較江、王、孫三家略勝,然全書總未能通釋,此有待後賢之研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