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春秋》特明言傳授者,《易》本卜筮之書,《春秋》為國之大典,其事秘密,不以教士(此猶近代實錄,不許示人),而孔子獨以為教,故須明言為傳授也。伏生《尚書》,何從受之不可知。孔壁古文既出,孔安國讀之而能通。安國本受《尚書》於申公(此事在伏生之後),申公但有傳《詩》、傳《轂梁》之說,其傳《尚書》事,不載本傳,何所受學,亦不可知。蓋七國時通《尚書》者尚多,故無須特為標榜耳。
孔子刪《書》百篇之餘為《逸周書》。今考《漢書?律曆誌》所引《武成》,與《逸周書?世俘解》詞句相近,疑《世俘解》即《武成篇》。又《箕子》一篇,錄入《逸周書》,今不可見,疑即今之《洪範》。逸書與百篇之書文字出入,並非篇篇不同。蓋《尚書》過多,以之教士,恐人未能畢讀,不得不加以刪節,亦如後之作史者,不能將前人實錄字字錄之也。刪《書》之故,不過如此。雖雲《書》以道事,然以其為孔子所刪,而謂篇篇皆是大經大法,可以為後世模楷,正未必然。即實論之,《尚書》不過片斷之史料而已。
三、秦焚書。秦之焚書,《尚書》受厄最甚。揆秦之意,何嚐不欲全滅《六經》。無如《詩》乃口誦,易於流傳。《禮》在當時,已不甚行,不須嚴令焚之,故禁令獨重《詩》、《書》,而不及《禮》(李斯奏言有敢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蓋《詩》、《書》所載,皆前代史跡,可作以古非今之資,《禮》、《樂》,都不甚相關。《春秋》事跡最近,最為所忌,特以柱下史張蒼藏《左傳》,故全書無缺。《公羊傳》如今之講義,師弟問答,未著竹帛,無從燒之。
《轂梁》與《公羊》相似,至申公乃有傳授。《易》本卜筮,不禁。唯《尚書》文義古奧,不易熟讀,故焚後傳者少也。伏生所藏,究有若幹篇,今不可知,所能讀者二十九篇耳。孔壁序雖百篇,今不可知,所能讀者二十九篇耳。孔壁序雖百篇,所藏止五十八篇。知《書》在秦時,已不全讀,如其全讀,何不全數藏之。蓋自荀卿隆禮儀而殺《詩》、《書》,百篇之書,全讀者已少,故壁中《書》止藏五十八篇也。此猶《詩》在漢初雖未缺,而治之者或為《雅》,或為《頌》,鮮有理全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