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學十八篇

第190章 再釋讀經之異議(5)

字體:16+-

然其研究之法具在。喻如開礦,高郵父子因資本不足,中途停頓,後人以資本繼之,自可完全采獲。如胡適所舉楊樹達,已有見端。餘雖不及前人,自計所得,亦已不少。況全國學人之眾哉?若夫運用之妙,本不待全部了解而後可,得其緒餘,往往足以潤身經國。如墾田然,非待三年全部收成之後,始堪炊食,得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時,亦盡可為炊而果腹也。莊子曰:“鼴鼠飲河,不過滿腹。”胡適寧不知此!以上為正告有誌研經之士而言。

複有為一般人識字而說者,夫讀經非止求其義,亦必審其音,所賴《經典釋文》作音正確,即宋儒釋經,義或粗疏,而音亦無大誤,是以前代老生,略稱識字者,皆賴讀經之功。若散漫求之,雖標音滿紙,當時識之,少逝即遺忘矣。胡適自言:“我們今日還不配讀經。”餘以為惟其如此,故今日不得不急急讀經。“我們今日還不配讀經”一語之下,應補足一句,曰:“以故今日不得不急急讀經。”不然,他人縱不配讀全經,亦尚配讀《毛詩》一句,而胡適於此,恐終身有望塵弗及之歎矣!以上釋第二條。

讀經依古文乎,依今文乎?此一問題,不待繁言而解。如論實事求是,自當依古文為準。然今文經傳之存於今者,《公》、《穀》而外,僅有《孝經》。《孝經》今古文之異,不可審知。古文既亡,自然不得不取今文矣。其餘雜糅古今文者,則有《論語》(今《集解》本古、齊、魯雜)。文雖小異,而大義不至僻馳。《儀禮》亦雜古今文,更於大義無害。若《周易》則用王弼本,弼本費氏。《漢書?藝文誌》謂劉向以中古文《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經與古文同,則王弼本亦古文之遺也。《毛詩》向稱古文,其書不出壁中,而雲古文者,小序述事,與《左氏》相應。傳中陳述製度,又與《周禮》相應。是所謂古文說耳。《詩》本賴諷誦上口以傳,別無古文真本,但取其為古文說可也。《周禮》、《春秋》、《左氏》皆古文,《尚書》真古文不可見,今文亦不可見,然偽孔本文多依三體石經,說多依王肅,與今文全不相關,故《尚書》去其偽篇,雖非真古文,亦可謂準古文也。此外《小戴禮記》四十九篇,兼采今古,而文字依今文者多。然《儀禮》今存十七篇,天子諸侯之禮,大氐無存,而時於《戴記》見之,不能以其為今文而不采也。今問讀經當依古文乎,今文乎?餘則謂古文固當遵守,即古今雜糅者,亦有禮失求野之用,況分別古今,研究派別,乃大學之事,不與中學讀經同時乎?以上釋第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