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莊子說他是兼學儒、墨,孟子和他有辯駁,墨子也排斥他的“仁內義外”的主張。墨孟去近百年,告子如何能並見?或者當時學問是世代相傳的。告子的“生之為性,無善無不善”的主張,看起來比荀、孟都高一著。荀、孟是以所學定其主張,告子是超乎所學而出主張的。告子口才不及孟子,因此被孟子立刻駁倒。其實,孟子把“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一語難告子,告子也何妨說“生之為性,犬之生猶牛之生,牛之生猶人之生”呢?考“性”亦可訓作“生”,古人所謂“毀不滅性”的“性”字,就是“生”的意義。並且我們也常說“性命”一語呢!
道家的莊子以時代論,比荀子早些,和孟子同時,終沒曾見過一麵。莊子是宋人,宋和梁接近,莊子和惠子往來。惠子又為梁相,孟子在梁頗久,本有會麵的機會,但孟子本性不喜歡和人家往來,彼此學問又不同,就不會見了。
莊子自以為和老子不同,《天下篇》是偏於孔子的。但莊子的根本學說,和老子相去不遠。不過老子的主張,使人不容易捉摸,莊子的主張比較容易明白些。莊子的根本主張,就是“自由”、“平等”,“自由平等”的願望,是人類所共同的,無論哪一種宗教,也都標出這四個字。自由平等見於佛經。“自由”,在佛經稱為“自在”。莊子發明自由平等之義,在《逍遙遊》、《齊物論》二篇。“逍遙遊”者自由也,“齊物論”者平等也。但莊子的自由平等,和近人所稱的,又有些不同。近人所謂“自由”,是在人和人的當中發生的,我不應侵犯人的自由,人亦不應侵犯我的自由。《逍遙遊》所謂“自由”,是歸根結底到“無待”兩字。
他以為人與人之間的自由,不能算數;在饑來想吃、寒來想衣的時候,就不自由了。就是列子禦風而行,大鵬自北冥徙南冥,皆有待於風,也不能算“自由”。真自由唯有“無待”才可以做到。近人所謂平等,是指人和人的平等,那人和禽獸草木之間,還是不平等的。